第103章 發展變化(第3/5頁)

【比如賀知章所作的《詠柳》,可是我國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一首詩可謂別出心裁的將“二月春風”比喻為“剪刀”,再用擬人化的“裁出”動作,使視之無形的春風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一問一答,跳脫有致,是不是很生動有趣,也很生動形象?】

“二月春風似剪刀……剪刀,師兄,我在資料庫中發現了很多好用的工具,我們有空的話,都可

以嘗試著做出來。"

荊元一邊聽著,一邊翻出自己之前找到的資料給田勝看,這其中還有圖片標注呢,簡直不要太令人激動和欣喜了。

“資料庫中的內容好多,而且有些東西很是日常能用得到的,也不知是何人想出來的,其巧思可真是令人佩服。"

田勝一邊看著一邊點頭,笑道:“也還是要感謝天幕的饋贈,否則也無緣得見這些東西。”而且還給了他們不少啟發。

隨著資料庫中開放的內容越來越多,眾人也是越來越發現,這根本就看不過來,也才越發意識到,什麽叫浩如煙海,恐怕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翻閱完整個資料庫,更別說精學其中的內容了。

但盡管如此,哪怕只從中發現一點,那些從未見過的東西,也是足夠叫人震驚和驚喜了。

"你也不要總想著這些,怎麽不聽聽天幕講這些詩詞和文章?"

田勝想著:"這叫什麽來著,陶冶情操?"

“沒準兒還能贊譽下我們以後所做的東西,比如首次造出來

的張紙,若配上一首詩,豈不妙哉?"

荊元哈哈一笑:"聽著呢,師兄!"

【雖說賀知章仕途一路平順,但也是因為當官,所以賀知章所作的詩篇其實並不多,不過除了詩歌改革外,他的才華也很有名氣,和張若虛,張旭,以及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因為這四人都是當時江浙一帶的,而江浙一帶在古時候被稱為吳中,所以因此而得名。】

【張若虛就不說了,張旭以狂草著稱,被稱為“草聖”,傳說張旭是因為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所以從中悟出了草書的精髓,而包融則是以擅長文詞出名,是當時文壇舉足輕重的人,也在朝廷當著大官。】

【賀知章與這幾人齊名,除了他善於寫詩外,其書法水平也很高,不過這一時期並不是賀知章凸顯的主要是其,畢竟有陳子昂和張若虛在,但這兩人去世後,隨著初唐發展至盛唐,賀知章的“資歷”當然也更是熬出來了。】

【這裏就要說到賀知章的交友廣泛,不僅在官場提攜了很多人,也和當時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成了莫逆之交。】

【而這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佳話,自然是賀知章和李白的莫逆之交了——要知道賀知章84歲的時候,李白才是42歲,雖然42歲的年紀也不小,但對比賀知章,整整小了一半的壽數,所以兩人足以說是莫逆之交。】

“陛下,現在據說匈奴那邊內訌越來越嚴重了。”

劉徹一邊聽天幕說著話,一邊聽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回報。

先前匈奴內部已有人反叛和內訌起來,而他們又將水攪得更渾濁,現又加上這資料庫的出現,若是不依附大漢,就只能幹看著,那匈奴不急才怪,所以自從資料庫出現,以及搞懂其機制之後,劉徹對於匈奴那邊,反倒更運籌帷幄了。

而且對於這匈奴,劉徹如今也是有了更多想法和思慮。

畢竟如今有了這資料庫,其中內容繁多復雜,有太多事情可做,這必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這匈奴……

"這水可還攪得更渾濁。">

“衛將軍,你可懂?”

霍去病還在思考,衛青看向那最新擬旨的政令,已然想通了關鍵,隨即瞬間神情一肅:“陛下,臣會朝匈奴那邊放出消息,盡可能多的傳達陛下的寬厚仁慈。"

劉徹不禁滿意點頭:"還是衛卿懂朕。"

離開未央宮後,霍去病不禁追上舅舅,迫不及待的詢問道:“剛才陛下是不是要收攬匈奴那邊的人心?

然後好讓他們內訌更加厲害,畢竟這不同的想法和意志越來越強烈,則必然會有更多的沖突,那到時候,他們豈不是更坐收漁翁之利?而且與此同時,恐怕還能免費得到更多的免費勞力。

衛青拍了拍霍去病的腦袋,笑道:“你倒是也不傻。”

霍去病輕哼:“我好歹也是有名的少年將軍——”

"現在可還不是。"

霍去病:"……"

頂著外甥哀怨的目光,衛青又拍了一下霍去病的腦袋:“有這資料庫在,以及陛下剛頒布下的政令,以後這聚集過來的各種人才,恐怕會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要再多加把勁兒,別被人比下去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