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發展變化(第2/5頁)

張良摸了摸那肥皂的觸感,倒是入手微滑。然後將肥皂交還給女童,還誇贊了一句:“若當真如此,你娘倒是心靈手巧,還很是聰慧。”

聽到自家娘親被誇贊,女童自是高興,不禁笑著點頭,然後聲音清脆道:“這還要多謝天幕.……也還要多謝陛下!"

張良一頓,下意識問道:"你覺得……現在好嗎?"

女童歪歪頭:“為什麽不好?娘說不止是學校,還有陛下新召集了一批研究怎麽種地的人呢,還有其他好多好多人,以後我們可以吃上更多的飯了,也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還有娘說再掙多點銅錢,以後我沒準兒也能上學呢。"

"最近城內變了好多,人也好多,越來越多,你都沒看見嗎?"張良……張良怎麽可能沒看見,又怎麽可能不知道。

見張良沉默,女童撓了撓頭,也不知道再說些什麽,又還有別的事情要做,於是就兀自揮揮手和張良告別了。

等女童離開後,張良才回過神,繼續往前走。

前方不遠處,就是比學校要早搭建起來的地方,已經匯聚了很多人在其中,張良早已見過的紙張,就是在其中的工坊做出來的,目前還有別的東西在研究和忙碌,有了資料庫之後,就更是人來人往,熱火朝天。

不止是這裏,包括整個鹹陽城,再從此處延伸出去,變化都太大了。這天下,已然不是張良所認知的天下了。但他不能否認,這天下朝著的方向是不好的。越過這一大片地方,前面又匯聚了許多人——

隨著天幕的出現,這地方逐漸聚集了一邊聽著天幕之言,一邊討論和交流的人們,如今因為這詩詞,氣氛也是一如既往的熱鬧,甚至很有些激烈,也不知都在說些什麽。

這些氛圍和景象,都是張良進入鹹陽以來,才慢慢得見的。這秦朝,當真是改變了太多,並且也還在繼續變化著……而這一切,確實可以說多是歸功於那位秦皇。

張良在心底不禁深深嘆息了一聲,這一路走來,他心中想要復興韓國的念想,當真還要繼續下去嗎?又如何還能繼續下去?這些時日以來,心中的不平和糾結,恐怕也是自我掙紮罷了。

而他又如何不清楚,其實事已成定局,無可更改。如今留在這鹹陽城中,遲遲不肯離去,也大多是不知離去後,究竟要如何了吧。

"怎的發呆站在這裏?為何不向前去?"一人突然拍了他肩膀,笑著友好問道。

張良開口:"向前去?"

那人指了指前方:“向前去,如今天幕講到這詩詞,原以為是無用之物,但現在卻頗覺甚好,細細品味一些詩詞歌賦,只覺得連身心都開闊了不少,要不要上前去,一起討論交流一番?”

向前去……向前去。

是啊,為何不向前去!

張良突然閉了閉眼,隨即深吸一口氣,像是終於下定了某種決心:"好,一起。“”向前去。"

那人哈哈大笑一聲:“那我們一起,走吧。”“現在天幕講到了哪裏?”

【這位活了86歲的詩人,除了因為活得長,能將初唐詩風傳下去之外,當然也要有廣泛的社交。

畢竟只有認識以及結交更多人,才能以自身影響到他人身上去,所以讓我們介紹一下這位活了86歲,相比於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等,事業運簡直不要太好的詩人——賀知章。】

【要說起賀知章,人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前半部分,在他37歲時高中狀元,也就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但這並不意味著,賀知章從此就走上人生巔峰了,因為唐朝並不是中了進士就能當官的。

所以賀知章又熬了幾年,才從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的職位,再到因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賀知章入書院後,於是又接任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

【這之後,賀知章的仕途真的能用“幸運”兩個字來概括,一生都沒有大災大難,而且總能巧妙躲過唐朝各種的政治鬥爭,甚至一步步走到了三品官員的位置,一共在官場待了五十多年,一直都沒出現過什麽起起伏伏的波折。】

br>先前被天幕提到過的幾人:"……"這泛酸的心情。

【當然,客觀上來說,主要也是因為賀知章在朝廷主要擔任文職等工作,所以一般很少受到波及與牽連等。】

【而這期間,陳子昂提出要學習漢魏風骨,賀知章算是第一批響應的詩人。

甚至可以說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對於改革初唐詩風很有影響,因為賀知章的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以及應制詩外,其寫景和抒懷之作的風格很是獨特,並且清新瀟灑,有一種清爽的氣質,沒有浮誇辭藻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