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初唐四傑(第3/4頁)

【但有一首詩,只要響起前調,幾乎無論在多少歲,都能順著說下去,甚至連三歲小孩子都能夠背誦下來。】

【這首詩就是最後一位“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寫的,對,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寫《討武瞾繳》,結果反被武則天稱贊才華的駱賓王,他7歲時寫出的《詠鵝》,可以說是“全民詩”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可謂是朗朗上口,又生動形象。】

【不過不說這首《詠鵝》,再說駱賓王長大之後,也是入朝做了官,而且可不止是追隨徐敬業起草的《為徐敬業討武瞾檄》,在任職期間,武則天當政,駱賓王就多次上書諷刺,最終當然是因為得罪武則天而入獄。】

【而後一直到朝廷大赦天下,駱賓王才被放出來,只是放出來之後就更變本加厲,跟著徐敬業起兵造反去了。】

漢朝未央宮。

劉徹真是不禁嘖嘖兩聲,何至於?

能寫出連後世三歲孩子都會背誦的詩篇,其才華並不小。而且還被那武則天稱贊過才華,要是換一條道路,沒準就變得不一樣了。

【再之後,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本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了,也有人說他跳河了,還有人說他出家了,總之駱賓王,加上王勃,楊炯,盧照鄰,這四個人的仕途都不怎麽樣,很是坎坷和可惜。】

【不過到這裏,這四人的詩風和當時唐初文學風氣已有很多不同。

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台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了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

空間,賦予了詩以新的生命力。】

【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勃和楊炯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

陸時雍的《詩鏡總論》中曾說——”王勃高華,楊炯厚重,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所以這“初唐四傑”,可以說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秦王宮。

贏政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因為在他看來,這初唐文學風氣的轉變,和這四個人的坎坷經歷是分不開的,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成就了什麽。

不過怎麽說,若是這四人沒有經歷過那些,恐怕有些詩篇佳作,也寫不出來了吧。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這四人一起把詩歌的反映面從宮廷擴展到市井和邊塞,於當時可稱一變,也是從這時起,詩人除了注重格律之外,也開始注重真實情感的表達,而他們和王績一起,為唐詩的發展率先指明了方向。】

【那這之後,在這條路上,自然也站著其他人。】【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對於唐詩發展也是有著重要貢獻的,他就是詩人陳子昂。】

【簡單說一下陳子昂的背景經歷,他父親是個商人,所以陳子昂從小家境就不錯,但相比於經商,陳子昂史喜歡舞刀弄槍,於是在他十七八歲之前,基本上沒怎麽讀書過。】

【但是突然有一天,別人是棄筆從戎,他是棄武從文,這時候陳子昂當然是已經過了十七八歲的年紀,但人嘛,就是人比人氣死人,因為陳子昂堪稱是進步神速,學了沒多久,年紀輕輕就通過了當時的科舉。】

歷朝歷代下,還在為科舉而努力的眾多文人們:"……"

真的是人比人氣死人!

【陳子昂當官之後,很敢於直諫,恰逢唐高宗李治病死在洛陽,武則天想將李治的靈樞運回長安,陳子昂認為這樣很勞民傷財,就諫言上書勸阻,武則天看了之後,覺得很感動,然後拒絕了陳子昂的建議。】

才剛當了官的陳子昂:"……"

【後來契丹入侵,陳子昂隨軍出征,主帥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對行軍打仗方面實則是個無能的,所以在前線連吃敗仗,然後陳子

昂就主動自告奮勇,再次進諫,想要當前鋒區打仗。】

【然後武攸宜也是很感謝,但卻說“素是書生,謝而不納”,然後拒絕了陳子昂的建議,並且還把陳子昂降職成軍曹,在當時,也就是和一般士兵差不多一個級別了。】

【基於此,陳子昂來到幽州台,便在這裏寫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幽州台有個典故,就是戰國時期有個叫燕昭王的國君,為了招攬賢才,於是就建了個黃金台,後來也叫幽州台,所以陳子昂到幽州台這裏,作下《登幽州台歌》,實則是為了表達自己壯志難酬,並且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心灰意冷之際,又因父親老邁而解官回鄉,不久陳子昂的父親病死,可是在其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對陳子昂加以迫害,最終陳子昂冤死於獄中,年僅四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