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初唐四傑(第4/4頁)

唐朝李世民時期。

"這武三思……"

李世民不禁蹙起了眉,不過轉瞬又緩緩松了開。

有天幕說的這些話,別說他這裏的武家,恐怕不用他敲打,都要越發謹慎行事了。

那就更別說往後那武三思所在的時期,加上這資料庫人才資源和功德值的限制與約束,怕是那武三思必然討不著好了。

【陳子昂的政治抱負雖然沒實現,這一生也是坎坷,但他在唐初詩歌上的影響,可謂是相當的大,不僅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還基本肅清了傳自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

【而且陳子昂曾說道——“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大致意思就是說,像漢魏時期詩中慷慨悲涼的感情,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沒了,漢魏風骨最鼎鼎有名的就是建安文學,關於建安文學,我們之前也說過,就是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寫天下事,百姓疾苦等,情感很是充沛。】

【在陳子昂看來,這種風骨非常值得推崇,所以他就提出要像漢魏時期的詩人學習這種風骨,逐漸為當時唐朝詩歌的發展,更加指明了方向,並且當真是使得文壇風氣變得更“積極向上”起來,所以其影響很是深遠。】

【那關於詩風的轉變,以及格律上的規範,

發展到這裏,還需要吏強烈的“會心一擊”。】【所以這時候,就有人寫出了一篇有著極高藝術價值的詩作來,被稱為“孤篇蓋全唐”!】這倒是讓很多人都震驚了,什麽詩作能被稱為“孤篇蓋全唐”?

"這才只是初唐時期吧?"

"這一時期就出現能比得過所有詩篇的詩作來?這究竟是何等的千古名詩?"

【所謂的孤篇蓋全唐,當然不是說其詩作壓住了唐朝的所有詩人。】

【而是因為作者張若虛在歷史上的記載很少,而其被人所熟知,就是因為這首被稱為“孤篇蓋全唐”的詩作——《春江花月夜》,借描繪明月照春江的景象,來表達遊子的離愁情緒,這又是一首必背的七言長篇詩作。】

【究竟好在哪裏呢?】

【首先是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其中又以月為主體,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就如同一條紐帶一樣,貫通上下,使得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隨著對月的描寫而起伏轉折。】

【與此同時,其格律之優美,又將遊子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唱誦。】

【於是到了近現代時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才有了“孤篇蓋全唐”的稱謂。】

【但總體而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將諸多優點融入其中,的確堪稱是初唐詩篇中的,一面鮮明的旗幟。】

[叮叮——]

小屏幕又響了起來,唐之前時期的眾人便迫不及待點開那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許多人不禁讀了一遍又一遍,其格律果真是優美,朗朗上口啊。

而且確有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在格律等諸多方面,統一來看,也確實是堪稱完美啊。

難怪這張若虛只這一首詩,就如此出名。

【有了感情,再有了格律的發展,再加上當時唐朝的科舉

制度,這一股作詩寫詩的風氣,可不就這麽吹起來了。】

【於是這盛唐的詩歌,便開始迎來了一個高峰。】

【而這其中,傳承初唐詩歌的,對於將這詩歌推向巔峰的“人力”因素,可是必不可少,大概有兩個人影響很大,其中之一便是詩仙李白的伯樂,以及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他是誰呢?】

嗯?是誰?

【這還得再回到初唐時期,因為這位詩人就是出生在初唐時期,而他之所以能夠對傳承初唐詩歌文化起到作用,也就是因為他生在初唐,而且還活得夠久,據專家考證,可是活到了86歲。】

秦王宮,

贏政聽到這裏,不禁嘖了一聲。

活得是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