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鄧玦與梁國皇帝沔水相見的消息,很快便呈到了穆明珠面前來。

對於鄧玦與梁國皇帝的這次相見,穆明珠派了黑刀衛暗中隨行,本是為了保護鄧玦的安全,但是看到黑刀衛傳回來的消息,卻一時沉默了。

她沒有想到兩人的相見,竟然是梁國皇帝拓跋弘毅進入大周境內。

這是對鄧玦何等的信任!

梁國皇帝拓跋弘毅是個聰明人,這等程度的信任,絕非鄧玦幾句好話便能換來的。

梁國皇帝與鄧玦之間,必然有某種深重的情感聯結,不為外人所知。

而梁國皇帝入境一事,鄧玦沒有事前上報,究竟是來不及、不知道,還是不願傷及梁國皇帝性命,卻也難以判斷。

留給穆明珠思考的時間並不多。

永平三年深秋,膘肥馬壯的梁國重騎兵再度南下。

這些年來,梁國騎兵南下已是駕輕就熟,很快便突破了周國人口稀少的秦州、遂州。

周國應對梁國南下,也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機制,調運糧草、派遣兵馬,也都有條不紊進行。

在建業城中,除了朝中大臣來往的步履倉促了許多,市面上要供戰馬糧草的豆子價格飆升之外,普通百姓的生活似乎還是一如往常的。

梁國人又打過來了,那又怎樣?建業城中的百姓並不慌亂,梁國人能渡過長江來嗎?

朝中重臣如楊太尉等人的看法,也是認為這次的戰爭與之前類似,梁國兵馬只是南下劫掠一番,破壞周國的發展而已。從現有的消息來看,他們不認為梁國內部造的船只,能夠運載足夠多的兵馬,經沔水或漢水南下直抵長江。遂州雖破,但巴郡穩若泰山,梁國也不可能飛過巴郡,順長江而下。

對於梁國皇帝拓跋弘毅來說,大軍從秦州南下,其實只是一個“假動作。”他是要吸引周國的視線,麻痹對方,掩蓋從水路南下的真實意圖。

雖然是假動作,但拓跋弘毅原本預計的要順利很多。

畢竟周國強在水軍,步兵不過爾爾,對上梁國的騎兵更是毫無還手之力。

開戰之前,不管是梁國皇帝還是大將吐谷渾雄都信心十足,認為復刻三年前一直推進到長江北岸的成功不是問題。

然而梁國騎兵攻破秦州與遂州,轉而東行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先是大將吐谷渾一直以來的噩夢,兩次折戟的上庸城。

這也就罷了,畢竟按照內部的計劃,拿下上庸郡可以稍微放一放——雖然最後還是要攻占上庸郡,才能讓沔水南下的路暢通無阻。

在此之外,梁國人驚奇的發現,原本一見了他們,便四散逃竄的周國人,不知怎麽忽然有了膽子。在梁國兵馬行進的路途中,有時候一間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寺廟中,會冒出幾十名驍勇的武僧來,聯合當地幾百名青壯,暗夜裏下手,又或是利用地形之便,幾乎能剿滅一支梁國百人的騎兵。騎兵貴重,一支騎兵覆滅,死掉的不只是精細養出來的人,還有精良的鎧甲、健壯的戰馬。而這些,全都成了當地周國人的戰利品。

梁國人不明白這變化,但周國人卻很清楚。

一來是有了武僧挑頭,大家有了組織;二來是梁國已經不是第一次南下,這次可謂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周國自永平新政之後,大量百姓都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前梁國兵馬打過來,是世家為了維護他們的莊園,組織家丁備戰。如今周國百姓,人人都是為自己而戰。效果豈能一樣?

梁國騎兵屢次輕易碾壓,難免會出現驕兵必敗的情況。

最開始梁國兵馬沒有做好準備,還拿以前的態度沖入周國境內。

於是一時之間,各種梁國騎兵遭到埋伏的消息紛紛報到了大將吐谷渾帳中。有的是一支騎兵經過村子時,被村民與武僧聯合剿滅;有的是一支騎兵在林中歇息時,被百姓無聲無息殺了放哨之人,隨後又是一場剿滅;也有的是在看起來破舊的寺廟中過夜時,睡夢中就被堵死了門,一把火燒得只剩灰了。

這些穿梭在山林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當地百姓,靠騎兵去殺是殺不盡的。

最初的梁國兵馬沒能調整好狀態,屢次碰壁吃虧,可以說是付出了血的代價。

戰爭進行到兩個月之後,梁國兵馬及時調整了狀態,再也不敢輕視周國的百姓,以最嚴格的警戒標準進入周國境內,不敢放過任何細節,尤其是當地有寺廟的地方。

隨著梁國兵馬調整狀態,周國百姓像最初那樣大獲全勝的伏擊便迅速減少,有時候勝利也是慘勝,己方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憑借強大的騎兵,梁國兵馬步步南下,一切如三年前那場大戰的重復,吐谷渾領兵圍於上庸郡左右,而梁國的另一支兵馬則從徐州南下,眼看著又是與建業隔江對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