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旺火烹油(第2/3頁)

蘇軾卻撐開雙手興高采烈的分了起來:“長者童子皆有份,至於壯夫就要不足了,但是不要緊,明日,明日我還接著來!”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一邊分著,一邊還搖頭晃腦的詠誦《離騷》中的詩句,食用鮮花,是文人雅士的最愛。屈原也不能免俗。蘇軾當然是此間擁躉,但長期以來,蘇軾的鮮花菜肴經常連他自己都咽不下去。最出名的就是油渣牡丹花,夠高貴,夠艷麗,但是不好吃。

木蘭花在早春就出現,味道清雅,花香不濃重,佐以白糖,作為餡料,再裹上酥油制成的面皮,烘烤之後,油香四溢,咬一口,餡料中微微透著淡雅的花草香,滿滿都是春天的味道。

可惜,在家裏,沒一個喜歡吃花的志同道合之輩,這讓蘇軾非常氣憤。

看著李逵將手中的木蘭餅遞給了身邊的老人,蘇軾氣地的瞪眼還擊。要是在之前,他也不敢如此奢靡,但如今,一百多貫的官俸他都不在乎了,還有什麽比得上作為雅人更讓他開心的呢?

有了美食,風雅的物件,卻沒有了分享的人,這讓蘇軾非常苦悶。

可惜百姓哪裏知道木蘭花的高雅淡泊之節,狼吞虎咽般的將餅子吞下,剛剛吃過一些食物的肚子反而更餓了。

只不過這時候蘇軾也沒辦法,他不是來送糕點的,而是來體察民情的。和王安石的會晤,雖然是幾年前,那時的王安石被解除了官職,在老家養老。而蘇軾也對當年深受囹圄之事,漸漸淡忘了。才了他們那一次的會面。

王安石給蘇軾介紹他變法的原因,目的,還有手段。

蘇軾深有啟發,最讓蘇軾觸動的就是,王安石一再告誡,底層百姓的事才是國之大事,百姓的肚子,才是大宋基業能否延續的保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從那以後,蘇軾開始深入民間,經常會了解采納百姓的訴求。

“幾位,幾年播種了多少田地,是租種的還是自己家的田地?”

首位的老者開口道:“學士老爺,一半是租種的官田,自己家也有幾畝薄田,另外還要租種一些田,才能度日。”

“以前一直這樣嗎?”

“以前我家還有十幾畝田地,只不過這些年青苗法廢除之後,每當春耕之際,都要欠下一些饑荒。加上糧食賣不上價,田產已經少了一半。”說話的這位年輕人脾氣很沖,顯然對於官府有些不滿。卻被老人給制止了下去,呵斥了兩句土話,老人這才說道:“學士老爺並非說你,而是百姓……苦啊!好在學士來了,春耕的種糧都由官府安排下來,我等負擔會小很多。”

蘇軾深以為然,潁州大戶侵吞百姓的田產都是這個套路,但是他有一點不明:“難道你們春播借來的種糧,不是按照借來的糧食來還嗎?”

“雖說如此,但三月播種,糧價按五十文算,六月收割糧價十五文算,借一鬥,最後至少要還四鬥多,百姓苦不堪言。”

“萬一還不上呢?”

“用田產抵押,想跑也跑不了,也不能上山!”

……

老者猛地跳起來,抽了年輕人一巴掌,怒道:“說什麽混賬話!”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

但明明說的好好的,突然間老頭子發怒,抽了兒子,顯然,兒子剛才的話會引起一家的災禍。氣氛變得凝重且尷尬起來。

蘇軾眼見開場很順利的談話,最後不了了之,也是頗為無奈。

上車之後,問李逵:“你知道上山是什麽意思嗎?”

上山?

上山還有什麽想法,當然是當山大王!

可是李逵能這麽說嗎?告訴蘇軾,您老治理下百姓有當大王的宏大志向,要是運氣好一點,您老還能趕上。恐怕為百姓做了不少事的蘇軾,聽到這樣的話會被活活氣死。

他只能從自己的本行出發,告訴蘇軾:“大概齊想上山當獵戶吧?”雖說是胡扯,但李逵找了一個不錯的理由:“師祖您看,百姓種地要承擔繁重的徭役,同時稅收也很高,普通百姓一年下來,恐怕混個吃飽都很難。但是獵戶就不一樣了,上次我出城去城外晃了一圈,就抓到了一頭野豬,賣了十幾貫。這事李雲和高俅都知道。”

高俅也附和道:“沒錯,學士。當獵戶好,收入高,就是有點危險。恐怕那個年輕人的父輩擔心年輕人受傷,才動手打了他。”

相比高俅和李逵,李雲自認為正直很多。

露出不屑的表情,冷笑道:“你們哄騙師祖好嗎?師祖,他們都胡說八道。我爹以前就是捕頭,知道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會進山。進山後的百姓,尋常時節,他們也會開荒種地,用來逃避徭役和稅收。但是如果有商隊經過,這些看似普通的莊稼人,會變成暴徒。上山,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是當暴民,沒有第二個選擇。再說了,農夫辛苦種地,卻被大戶一再剝奪族產,心中怨恨怎麽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