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明證(全書完)(第3/7頁)

院中陡然安靜下來,只有秋蟬之聲與秋樹婆娑發出的聲音清晰可聞。

而呂好問坐回原處,倒也坦然:“臣聞凡事必有初,昔日當靖康之難,天下頹喪,主和者、求退者數不勝數,如臣等皆手足無措。當此之時,乃是李綱李公相與宗澤宗留守一內一外,力排眾議,堅持抗金的。非只如此,當時官家初登大寶,流離在外,非李公相於行在重起朝綱,則朝廷難復立;非宗留守堅守東京,則中原盡墨,國家無望……此二人,乃是抗金之赤幟,國家之脊梁……功大莫可言也。”

“說的不錯,沒有李、宗二位從決策上咬住那口氣,國家早就沒了,哪來的後來那些事……宗忠武年長些,又已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便以宗忠武第一,李公相第二好了。”話到此處,趙玖舉杯環顧。“諸卿,且為兩位抗金赤幟浮一大白。”

眾人不敢怠慢,便是匆匆從太原折返,被李綱傳令通緝的李彥仙也平靜舉杯——其實,文官這裏,表面上是文無第一不好編排,實際上卻如林景默所言,乃是人人心中皆有一杆秤的。

而且,宰執之位的特殊性也擺在這裏,所以十八個位置,大多數人選大家心裏都有譜,無外乎是最後幾個位置稍有說法罷了。

果然,呂好問提出宗澤、李綱之後,趙鼎又提出了呂好問、呂頤浩、汪伯彥、宇文虛中、許景衡五人。

這五人,乃是南陽時期便登上相位的執政,是前期最艱難的時候實際維持國家運行和抗金事業的相公……不能沒有。

而張浚,則補充提出了殉國的張所。

輪到劉汲說話時,這位當朝副相稍微有些出人意料,他越過自己和陳規,將趙鼎、張浚、胡寅、林景默四人一並提出。

理由是這四人是從八公山上便開始在禦前效力的抗金中堅,官家臂膀。

而陳規順勢補充了八公山後便跟上來的劉子羽。

接下來,輪到林景默和劉子羽說話,二人自然投桃報李,一人一個,將劉汲、陳規兩位南陽系宰執給推了出來。

到此時,就已經足足十五人了,怪不得連萬俟卨都不敢求這麽一個位置。

不過,也就是最後三人,爭議不免大了一些。

有人提議王庶,理由是王庶不僅抗金立場堅定,而且是朝廷控制關中之前的關中軍政領袖……更有人直接指出了曲端威逼王庶,王庶堅持立場的事跡。

所幸曲端留在了燕雲,否則又是一場尷尬。

也有人提議胡閎休,認為胡閎休西夏立有奇功。

還有人提議李光、馬伸,也有人提議正在北疆做安撫大使的劉洪道,甚至有人提出了八公山後便死在淮南的張愨。

到最後,同路而來的張俊都忍不住插了句嘴,不合時宜的提了下萬俟卨。

不過,對於這些建議,趙官家只是自斟自飲,任由爭論,等到最後方才直接揮手下了定論:“你們說的都不錯……但若都放上,不免太濫……朕的意思是,王庶可以上,否則曲端封王他落選,豈不是難服人心?”

眾人多有頷首,這的確是個問題……不光是文官內部功勞、資歷,還要考慮武將那邊的因素,除了王庶外,另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在於林景默與胡寅分別是張榮與嶽飛的‘保人’。

當然,王庶本身就是資歷、位置、功勛僅次於宰執這一档,也是爭議較少的一位。

“台諫不能沒有一個位置。”趙玖繼續飲了一杯酒,才以手指向了座中一人。“非禦史中丞時時刻刻以作警醒,指不定國家就要一頭倒入全軍之態,沒了個體統……李中丞堪當此任。”

李光這次真沒有反對,反而直接起身謝恩。

倒是一側馬伸,情知有了李光,自己怕是就沒了機會,而哪怕他自詡不是在虛名之人,此時也不免心中稍微黯然起來。

果然,趙官家目光掃過了馬伸,繼續斟了一杯酒,卻又頓了一頓:“諸卿,咱們今日說的建炎十年之功,是抗金紹宋之功,至於張愨張相公,乃至於更早的張叔夜、劉韐諸位,當然是英烈,卻沒必要擠在此處。”

眾人紛紛頷首,這倒是理所當然的意思。

“至於剩下一個名額,朕想給劉洪道。”趙玖飲下這杯酒,終於拿定了主意。“不是胡閎休功勛不足,而是要借他西夏奇功,讓他壓一壓陣,省的其他人不服……而且胡經略終究年紀尚小,將來本朝還要多用邊事,少不了他的前途……倒是劉大使,從青州大敗開始,千辛萬苦,敗仗勝仗、民生後勤,十年間輾轉江海,北上南下,始終立場堅定,貢獻良多,也該有個說法。”

此言一出,十八位俱列,在場官僚中沒有位置的多有失落之態,卻也有些釋然之態……這事折磨他們許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