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談兵(第3/8頁)

這後面兩條路距離大同小異,走太原是先三百五十裏山間通道,然後七百裏開闊通道,走隆德府是六百裏大路,然後又是三百裏太行通道。

全程兩千三四百裏,一半要在山區密集的河東行動。

第二種可能途徑,乃是大名府那裏在上奏燕京的同時,走真定府或者隆德府直接將三太子死訊送到太原,然後由太原再下達給河中府。

這麽做,能直接省掉一千裏左右的路程,節省三分之一強的時間。

如果是這樣,太原或者隆德府那裏此時應該已經知道消息,但河中府未必。

還有第三種傳遞途徑,就是最直接簡單的,高景山上奏燕京的同時,直接傳訊隆德府,隆德府一面傳訊太原,一面傳訊河中府。

三種可能性,哪一種可能都存在,但很多人都認為是第一種,因為高景山是東路軍,太原的完顏拔離速是西路軍,三太子這種總攬前線的大王猝死的消息,他沒理由私下傳遞給不同體系的拔離速,而是應該只速速稟報給燕京才對。

對此,趙玖雖然心裏很渴望也大約認為是第一種,但依然和呂相公、王總統一樣都沒有發表意見,不是說過不了幾天前線就會給反饋了,而是說他身為官家要維持這種鎮定自若,好像什麽都能料到的姿態。

同樣的道理,東蒙古與高麗那裏,趙玖也有猜度,但同樣沒有插嘴。

東蒙古那裏,大概是因為對孛兒只斤這個姓氏的警惕,哪怕是合不勒的幾個兄弟、兒子在這裏拍胸脯表忠心雲雲,但也不耽誤趙玖已經自我腦補出了一個最終大Boss,此戰最終得利者的形象。

這位官家內心毫無理由的認為,合不勒很可能會根據戰局發展做出利己選擇,他將會像是赤壁之戰裏的東吳一般,聯合勢弱一方,參與最終決戰。

至於高麗那裏,趙玖則覺得,那群貨色不到最後大宋打出關外,是絕不會動手的,但也絕不會對大宋翻臉,只會不停小心敷衍。

理由很簡單……高麗人的南北矛盾,也就是平壤兩班和開城兩班的對立,本身是某種分贓不均。

權臣倒塌,是開城兩班金富軾為首的那幫人獲得了最大政治利益。

而女真人的迅速崛起,又大大縮水了高麗人在北方的活動範圍,直接的經濟利益受損者就是北方的平壤兩班。

所以,政治、經濟被別人兩開花的平壤兩班才會頻頻鬧事,喊什麽伐金。

可是眼下,隨著轉口貿易出乎意料的展開,無論是哪一方,包括始作俑者趙官家,都輕視了這種貿易的規模與潛力,結果就是平壤兩班作為北方的對接者,大大從貿易中撈到了好處,這就使得他們喪失了找開京兩班搞事的基本欲望。

不是說不黨爭了,而是高麗上下南北都不願意破壞這種吃轉口貿易紅利現狀。

實際上,便是東蒙古這幾年迅速崛起,也有這種宋金轉口貿易的刺激作用……甚至,就連趙官家自己一直到眼下都不舍得停下這種貿易。

因為好處太大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是當今世上最大最富的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足以興國衰邦的……不然他趙官家哪裏湊得齊當年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北伐財政缺口。

打仗歸打仗,生意歸生意嘛。

就這樣,眾人交談許多,難得暢所欲言,也多少讓呂頤浩呂相公對北方局勢、地理多了幾分了解,算是起到了預定的作用。

而說了足足大半個時辰,眾人依然興致不減之時,忽然間,馬蹄陣陣,又有鈴鐺聲遙遙傳來,劉晏努嘴示意,數名赤心隊中早已經站不住腳的蒙古王子趕緊湧出去,片刻之後果然將一名信使帶來,然後經劉晏之手,小心翼翼給趙官家送上了一封加急軍情文書。

打開來看,只是一掃,趙玖便將手中文書轉交給了身側的呂頤浩,然後面色不變,沉聲出言:

“李彥仙回話了,他沒有去河中府。”

呂頤浩兀自去看文書,沒有多言,禦營總都統王彥當即表達了不滿:“朝廷籌劃多年,這些計略也是他們這些帥臣自己點過頭的,如何到了一開戰便要各行其是?”

“說是軍情有變。”趙玖四下打量了一下眾人,隨口相應,似乎對此事並不在意。“他說他本就有關門打狗,先掃蕩解州,進絳州之意。屆時鐵嶺關在手,一面可以封住軹關陘,堵住東南隆德府那邊的援軍,一面可以就地組織防線,抵擋北面太原援軍,然後自可回頭慢慢料理河中。卻不料旨意抵達後,他剛一發兵,便接到馬擴的求援與示警,說是太原那邊金軍主力已經動員,最起碼太原周邊三個萬戶已經猝然來發,卻不知道還有沒有後續……於是幹脆起全軍往解州方向去了,希望能夠速速打通解州,與馬擴聯軍,攔住太原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