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離別(第3/5頁)

宋嘉書也只有搖頭:“皇後娘娘也不大肯見我們了。”

這半年偶爾見兩回,她發現皇後娘娘居然沒有心氣兒了。

所以宋嘉書覺得著實嚴重:皇後甚至沒有穿著莊嚴的皇後服飾見她們這些妾妃,只是穿著家常的衣服,且對自己這些日子不能盡管的宮務,都不甚在意,這實在是十來年來從未有過的。

弘歷就不免皺眉發愁:“今年真是凡事都堆在了一起,皇額娘跟十三叔都病的越發重了不說,今年正月以後,還未下過一場雨。再這樣下去,今年必是大旱之年,皇阿瑪已然定了下半月親自步行前往祭天祈雨。”

——

但今年老天爺似乎真的不願給皇上面子,哪怕皇上鄭重地步行祈雨,直到三月底,也仍舊是晴空萬裏,不肯下雨。

欽天監在皇上的威壓下,終於被逼出了一個主意:給今年清明的祭祀提一提規格,再請皇上帶諸皇子宗親一並前往景陵祭拜,請先帝爺庇佑風調雨順。

宋嘉書聽了這個主意的時候,是頗為無語的:其實康熙爺在位的六十年,老天爺也特別不給他面子,不是旱災就是洪水,還地震了好幾回,那真是天災人禍不斷。

不知欽天監中誰出了這個天才主意,似乎覺得先帝爺殯天後,就能庇佑國運了——要祖宗真能庇佑,就不會有亡國的朝代了。

然這是宋嘉書對祭祀的重要性不夠了解,對皇室來說,祭禮確實是能上感天下知地的最重之大事。

於是皇上準了欽天監所奏,鄭重其事地準備清明時節帶著兒子與覺羅氏一眾黃帶子前往景陵祭祀。

出乎意料的是,這回怡親王也要隨行。

正如宋嘉書都能預料到的,皇上親口說過的,他想象不到要是十三弟也不在會是什麽樣子。

怡親王永遠也能體察皇上的心意。

讓皇上接受自己將要不在的這個現實,就是怡親王要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近來,他陪著皇上討論了許多他並不相信的輪回佛法;他不肯服用丹藥,並勸皇上也不要信丹砂之說;甚至在皇上要祭拜景陵的時候,怡親王非常堅持要跟隨一起,並告訴皇上,這大約也是他最後一回能陪同皇上一起祭拜皇阿瑪了。

讓怡親王覺得欣慰的是,皇上從一開始一聽這種話就勃然變色拂袖而去,變成了現在雖然低氣壓的沉默,但還是能坐著聽自己說完的,可見他這些日子的潛移默化,已經起了效果:皇兄能夠接受自己會走在他前面這個事實。

在一並往景陵去的馬車上,皇上甚至第一次在怡親王提起自己的身後事的時候,沒有強行打斷轉移話題,而是沉默的聽完了。

待怡親王說完請求喪儀一些從簡,不要鋪張耗費國庫錢財後,皇上沉默的時間太久,以至於怡親王都有點不安了。

皇上再開口,卻把怡親王嚇了一跳:“朕已經在朕的皇陵選了一塊吉地。你我兄弟可同……”

話還沒說完,怡親王已經掙紮著起身跪了。

皇上扶都扶不起。

且說此事,皇上是先指點了禮部去選吉地的,當時禮部尚書簡直當場要在九州清晏的大梁上上吊:從古至今就沒這樣行的,他要怎麽在皇陵內選一塊吉地給一個王爺啊!

因此事太大,禮部尚書最近覺都睡不著,只是戰戰兢兢。

只盼著皇上這是悲痛過甚冒出來的奇思妙想,怡親王能如以往一樣,阻攔皇上這個有違禮制的想法。

而此時,怡親王沒有辜負禮部尚書的晝夜祈禱,正在堅決請辭。

皇上見他如此,也不意外,只是郁郁道:“朕知道,此事你必不肯應的。可朕真是這樣想的。”

怡親王鄭重道:“臣弟知道皇兄的厚待之心。只是皇兄若如此,只恐千古名聲有礙。”

皇上扶他起身,怡親王又道:“臣弟早就得了的淶水吉地也是皇兄親賞,臣弟覺得甚好。這就夠了,真的夠了。”

——

宋嘉書近來在圓明園做的最多的事兒就是擡頭看看天。

隆重逾越往年的清明祭禮後,天上卻還是沒有下雨。

欽天監的幾位主事已經被停了俸祿,皇上表示,下雨後再說俸祿之事。

耿氏站在她身後,用力搖了搖扇子:“今年不但不下雨,天也熱的特別早。這才四月中旬呢,就熱的跟往日六七月份似的了。”

然後看著天抱怨道:“老天爺好歹下點甘露啊——弘歷弘晝兩個孩子日子也不好過,近來來圓明園請安的時候,明顯都瘦了。”

宋嘉書看著一絲雲彩都沒有的天空:今日必然又不下雨了。

於是也有些無精打采道:“等到端午前,皇上還要親自祈雨,這回要親自舉行一日的儀式。”

耿氏伸手算了算:“這離端午還有半個月呢,難道老天爺還真不下雨?不能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