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余思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了報紙:“高市長,你說找我有兩件事,還有一件呢?”

提起另一件事,高市長臉上的喜色消了下去,突兀地問道:“余廠長,你對知青回城是什麽看法?”

余思雅覺得有些奇怪,是上面政策要出現什麽變化了嗎?她記得知青就是這兩年開始大規模回城的。

想了想,余思雅客觀地說:“農村地少人多,現在很多地方基本上都還是傳統農業,手工勞作,肩挑背磨,全靠人力,知青下鄉並不能發揮他們本身的優勢。甚至在有的地方會遭到社員的反感,因為知青種地不如鄉下老農,還要將本就不多的糧食分一部分給他們。知青們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可能在工業領域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高市長聽到這話深思了一會兒,嘆氣道:“你所說的也有道理,但各大單位用工基本上都已經飽和了,他們回來怎麽安置呢?”

經過這麽多年的實踐,作為領導又何嘗不知道知青下鄉說是建設農村,在更廣大的天地大有作為,實際上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目前城市吸納不了這麽多的年輕勞動力,如果有廠礦單位願意接納,有工作崗位,又如何不願意讓這些年輕人回來呢?

余思雅沒接話,這樣的大事,不是她一個年輕人能管得了的。

沉悶了一會兒,高市長直接向余思雅道明了實情:“小余同志,28日這天,雲南知青請願團代表踏上鐵路鐵軌臥軌示威,導致數條鐵路大動脈中斷,目前還在持續中。”

余思雅驀地瞪大眼,震驚地看著高市長。

她知道知青會回鄉,但沒想到這中間還有這麽多事。

“他們的訴求是什麽?”余思雅艱難地張嘴問道。其實她清楚,知青們只有一個目標,回城回家。

高市長嘆氣道:“返城。這場風波不知道會不會波及到我們省,但知青的問題遲早要解決,小余同志,我記得你們廠子裏就招了不少知青吧?”

余思雅點頭:“沒錯,我們廠子裏大概招了近百名知青,飼料廠的施立平同志,還有羽絨服廠的丁廠長,都是知青出身。還有門市部的職工基本上都是知青,我們準備開第三食品門市部,目前招的也都是知青同志。”

高市長贊許地說:“很好,小余同志,我替知青同志們謝謝你。”

余思雅趕緊說:“高市長哪裏的話,我們的廠子要發展離不開有知識的人才,是我們也需要知青,大家互惠共贏,都是應該的。”

高市長笑了:“也就你這樣的小同志有這樣的覺悟。小余同志,今天我找你來,除了告知你這件事,也是希望你們單位能夠繼續做大做強,像你所說的那樣,將蛋糕做大,這樣分配蛋糕的人就更多了,才能有更多的崗位容納年輕人們。”

余思雅受寵若驚:“高市長,咱們還只是個小廠子,你可真是太高看我了。”

省城上萬人的大廠都有好幾家,幾千人的大廠子更是不少,輪得到他們一個千多人的廠子嗎?

哪知高市長卻搖了搖頭:“這些廠子職工大部分都超員了,潛力還不如你們單位。你們能擴張就擴張吧,要政策要地,市裏都能支持你們!”

余思雅明白了,高市長是看他們廠子接納了不少知青同志,又幫省城和宜市兩個鐵路局創造了不少工作崗位,所以才叫她過來談這個事的。當然,高市長也沒將太大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只不過是希望他們能做一點,總比不做強。

余思雅沒敢搭話,清河鴨這一年連續開了兩個分廠,已經是跨越式發展了,她不可能因為領導的一句話,就回去盲目地擴張。作為一個企業的一把手,她首先要做的是保全自己的單位,對單位一千多名職工負責,先讓他們有飯吃,然後再考慮下一步的擴大規模。不然亂擴張,資金鏈斷裂,廠子沒法運轉,誰來給他們收拾這個爛攤子?這麽亂來,一個弄不好會把現在一千多人的飯碗也給砸了。

但高市長的話她也不能不回。

余思雅苦笑著說:“高市長,我們廠子今年連續開了兩個分廠,又捐獻了幾十萬的物資,資金非常緊張,目前首要的是回籠資金,將兩個廠子的銷量打出去,只有這樣,才能擴大生產。”

高市長點頭:“我明白,小余同志為難你了,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話說到這份上,余思雅也只能答道:“好,謝謝高市長的支持,咱們清河鴨一定盡力。”

說了一會兒話,高市長來了個電話,余思雅便提出告辭。

許秘書將她送出去,到了樓下,許秘書說:“高市長從昨晚就一直呆在辦公室,憂心這個事,待會兒還要去省裏開會。”

余思雅明白,雲南知青出了這個事,不光高市長睡不著,估計好多地方的領導人都睡不好,生怕這場風波會波及到自己的省市。要知道,全國可是有一千多萬知青,而這些知青的背後還牽扯著上千萬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