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最後兩門課考完,終於到了放假的時候。學生會發起的自願回鄉支教活動也已經有了初步結果。

總共有一百多名大學生報名參加這個活動,經過篩選,選出了64名符合條件的同學。學生會給他們發放了日記本、鋼筆和一套小學啟蒙教材,以及銅制的“省大志願者”勛章。

徐佳佳把名單和賬單交到余思雅手裏,余思雅大致看了一遍,這些同學她基本上不認識,只掃了一眼,最後落到了開支上,訝異地挑了挑眉:“閔昭找到了贊助?”

挺不錯的嘛,這次下鄉回鄉支教活動開支好幾百塊錢,沒想到這麽短的時間內閔昭就找到了贊助。在這個遍地國營廠子的年代可不容易,道理也很簡單,國營企業沒有生存壓力,不講效益,自然也沒經營個好名聲,打廣告的意識。

徐佳佳笑道:“他跟印刷廠談妥了,咱們所有發放的文具和教材上,都單獨例有該印刷廠的名字,表明是由他們贊助的。說起來啊,這個事還得謝謝余主席你,都是清河鴨在前面走得好,看清河鴨這麽出名,聽說咱們主席還是清河鴨的總經理,印刷廠的廠長才答應了。”

說著徐佳佳將還剩下的文具和銅制的印章拿了出來,遞給余思雅。

余思雅接過一看,徐佳佳真沒誇張,這簡直是清河鴨每次贊助省報的翻版。日記本和教材右上側印著一排紅字“省城印刷廠贊助”,就連鋼筆上也有一圈這樣的小字。

挺有意思的,余思雅放下東西,問道:“這誰想出來的主意?”

徐佳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我跟閔昭想出來的,咱們要找印刷廠幫忙,也沒什麽回報對方的,就用這種方式了。”

“不錯,能夠利用手裏現有的資源,你們辛苦了,這件事的後續評選也由你們來辦吧,不過多加一個人,讓楚玉濤代表清河鴨集團參與評選。”余思雅沉思了一下,加了個人進去。

後期的評選出十個地方,可不像這次選拔志願者這麽簡單,因為被評選出來的十個代表將會在當地建學校。每個學校涉及的資金得上萬元,為了保證公平和客觀,余思雅把楚玉濤塞了進去。她沒有時間全程參與這個活動,就讓楚玉濤去盯著吧。

徐佳佳沒有意見,因為余思雅這會兒說這個話明顯是以清河鴨總經理的身份提的,作為贊助方,派個人過來再正常不過。

“好的,等過完年志願者們返校,將報告交上來後,我邀請楚玉濤同學過來一起評選。”

余思雅點頭:“行,目前就這麽安排。”

搞定了這最後一樁事,寒假也到了,同學們都陸續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余思雅今年不用回去過年,因為她的親人都在省城,沈紅英姐弟倆跟鄉下的親戚不睦,雖然沒徹底撕破臉,但也幾乎沒什麽往來了,所以不用回去。余香香幾乎跟余家斷絕了關系,而且明年就要高考了,她也沒心思回去。

所以他們家今年就準備在省城過了,但余思雅作為清河鴨的領頭人,肯定要回去一趟的。

不過她在臨近年關的時候回去給大家發年終獎,總結一年的成績就可以了,暫時也不用回鄉下。

這樣一來,放寒假後,她就將所有的工作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羽絨服廠向服裝廠的轉變。已經進入一月了,過完年,天氣很快就會暖和起來,羽絨服將徹底沒有市場,在羽絨服下架之前,他們必須得將春款的衣服趕制出來。

廠子裏機器、工人都有,布料也可以隨時采購,唯一缺的就是衣服款式,因為廠子裏有經驗的師傅年紀都偏大,很多都是鄉下來的,做出來的衣服款式偏向老舊,不符合新時代年輕人的追求。

余思雅看了兩件成品就直搖頭,這衣服只能銷到鄉下去,但這種產品注定了利潤低,而且運輸成本和銷售成本也很高,很可能幹不過農村的個人裁縫。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看到了政策釋放的信號,以前偷偷摸摸的個人小裁縫鋪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他們規模小,往往就一台縫紉機,但非常靈活,本公社的人可以拿布料去讓他們加工,給工錢,也可以給錢買成衣,關系熟的,直接給物當加工費,比如雞蛋、大米之類的。

在鄉下他們跟這些小裁縫比,目前還真不占優勢。而且因為羽絨服的價格高,清河鴨服裝一出場就走的高端路線,如果賣這種粗布制造,款式落後的衣服,也屬於自降格調了。一個品牌切忌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搖擺不定,到時候連屬於羽絨服的高端客戶也一塊兒給得罪了。

所以余思雅跟丁舜商量:“既然咱們短期內沒法找到設計師,設計屬於咱們品牌獨有的款式,那就從模仿開始。你去上海逛一圈,將百貨大樓最暢銷的款式各買一件回來,如果有服裝雜志也買回來,按照這些款式仿造衣服。我讓人從北京給咱們買一批那邊最暢銷的衣服回來。先讓廠子活下來,然後再建立自己的設計部,開發屬於咱們清河鴨獨有的主打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