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3/5頁)

“可憐端王殿下,這會兒還躺在家裏,渾身都是包。”

章汯的語氣哪裏有一絲可憐,盡是等著看好戲的幸災樂禍。

謝珣:“揚州一案現在壓在都察院,還壓在我手中。”

章汯問:“殿下,您到底是怎麽想的?這麽久以來,這個案子為何遲遲沒有下文。”

“不是沒有下文,是因為我將此案的罪魁禍首定為端王,惹得皇上不滿,他一直打回案子,讓我們重審。”謝珣臉色冷漠。

章汯震驚。

這是他頭一回聽謝珣如此說,他問:“皇上難不成還想要包庇端王到底?殿下您打算真這麽聽之任之?”

“聽之任之?此事若無我點頭,太子一黨又怎能知皇上對端王如此心慈手軟。”

章汯微怔,思慮片刻,忍不住朝謝珣望過去,而後竟搖頭:“我先前一直以為,您既不是站端王的,總該跟太子有幾分薄情,畢竟太子也算是正統嫡出,未來的君王。我現在怎麽瞧著,殿下你這是打算把他們一網打盡呢。”

謝珣這半年來,看似只做了兩件事。

第一,他前往揚州,親臨險境,孤身將端王在揚州的罪證挖出。

這第二件事就是,他審查此案的過程,透露給了太子一派,讓他們知道,皇上對端王還未徹底死心,以刺激太子,也讓他們徹底死心。

如今東宮傳來消息,太子在東宮特地修建了一個小佛堂,裏面居然供奉著尚寶清的靈位。

宮中不能私下祭祀,除了祖宗牌位之外,這尚寶清也是頭一份。

太子一心將尚寶清之死,怪在端王頭上,恨不得食其肉。

偏偏太子手中最大的依仗,都無法置端王於死地。

此漲彼伏,本該徹底壓制端王的太子,如今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皇帝越來越縱容端王。

太子與皇帝之間,早已生了嫌隙,如今父子兩人背道而馳,都無回頭可能。

況且太子還不比其他皇子,別的皇子不爭,頂多是個閑散親王。

太子若是不爭,下場便有兩個,非死既囚。

不管是身死還是一輩子囚禁在高墻內,都不是太子想要的結果。

他只能反抗。

況且謝珣還從沈絳那裏,得知過她離奇的夢境裏,便有關於太子的未來。

所以他按著揚州案,看似不動,卻已經置身不敗。

到時候太子造反,必會頭一個收拾端王,他只需坐山觀虎鬥。

“殿下,鷸蚌相爭,你這是打算當漁翁啊,不過也是,太子和端王這會兒打的正熱鬧,咱們沒必要橫插一腳。等他們打的你死我活,到時候自然事半功倍。”

只不過章汯忍不住道:“殿下,你說這兩位要是真倒了,到時候這皇位會落在哪位……”

他猛地看向謝珣,仿佛才發現一個了不得的事情。

謝珣:“我沒有此意。”

對於皇位,他從來沒有覬覦之心,他之所以這麽做,只是為了抓住能自保的權勢,從此不必再像以前那樣,任人宰割。

他有了想要保護的人,便再不能手無寸鐵。

權勢是利劍,那麽他就要成為持劍人。

“我之所以今日叫你前來,就是因為明天大朝會上,太子一派必會借著這幾日在京城發生的事情,向端王發難。”

謝珣將明日在大朝會上,可能發生的情況,與章汯商議。

隔日清晨。

但凡有資格參加大朝會的官員,都知今日必有一場硬仗。

太子黨的人摩拳擦掌,滿臉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即將端王之罪證,讓世人皆知。

至於端王一系,都有些沉重,雖說他們對今日也有些應變,可到底還是不清楚,對方手中究竟抓著自己多少把柄。

看似中立的朝臣,這會兒也不是全然輕松。

一旦太子今日大獲全勝的話,太子黨勢必在朝堂上呼風喚雨,到時候他們這些不曾站隊的人,豈不是要被秋後算賬。

不少人朝戶部尚書霍遠思看過去,這位可是端王的親舅父。

也是公認的端王黨,如今端王傷勢未愈,端王派的人全都仰仗著霍遠思。

謝珣安靜站著,他今日上朝之前,已讓人準備好了揚州案的卷宗。

一旦太子黨真的以此為攻擊,他無須多言,只要擺出卷宗便是。

至於皇上是不是還要繼續保下端王,謝珣倒也不在意。

只要永隆帝越是維護端王,就越會讓太子劍走偏鋒,行事偏激。

登聞鼓下的死諫,還有在京城如此大張旗鼓散播傳言,引起百姓對端王的非議,其實已經看出了,太子的急不可耐,他是在用這種方式,逼迫皇上表態。

隨著天邊微光漸亮,映照在皇宮大殿屋檐,朱墻琉璃瓦,折射出金黃色燦光。

還未到上朝時辰,金鑾殿大門未開。

但隨著太子殿下的到來,眾朝臣紛紛請安,畢恭畢敬站著,心底卻忐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