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西夏遺民的窯洞村寨(第3/4頁)

李洛這道聖旨,當然不是武斷,而是非常符合實際的善政。

因為北方的耕地,數量真的很大。單論畝數,遠勝平原稀少的南方。

可是為何北方能養活的人口,又不如南方?甚至明清時代還需要南方接濟糧食呢?

除了南方糧食可產兩季,北方只產一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開發太早,生態破壞嚴重,導致三年兩旱。

草木稀少的結果,就是水土流失,同時造成降雨稀少。

三年兩旱可不是誇張之詞,而是事實。

這使得每戶百姓需要更多的耕地,才能養活自己。好不容易豐收一年,還必須要儲備災年的糧食。日子能不苦麽?

李洛和崔秀寧比誰都清楚,大自然的懲罰,絕對不會缺席,只會變本加厲。

這就是天道。

他下詔禁止北方繼續開墾耕地,雖說耕地數量不會增加了,可隨著生態的恢復,降雨量會增加,水利設施會得到更好的利用,土地的鹽堿化和沙化也會得到改善。其結果必然是畝產提高,幹旱年份也大幅減少。漁業和果業資源也豐富起來。

北方林海一旦恢復,數量不增的耕地就能養活更多的人,還能養的更好。

後世由於破壞太大,幾乎到了不可逆的地步,國家花費了很大力氣,見效也不明顯。就算再重視,也難恢復了,如同癌症晚期。

可是在這個時期,只要李洛認真對待,並不需要花費多少力氣,反而是統治者的意識更重要。如同癌症早期。

“傳司礦使!”李洛又想起一個人。

“礦務司李櫟,拜見陛下。”礦務司主官很快也跪在駕前。

李洛問:“李櫟,銀城郡(榆林)、晉陽郡、雲中郡(大同)等地的煤礦,勘探的如何了?”

李櫟是崔秀寧的學生,他回稟道:“啟稟陛下,幾年前雍州剛剛恢復,娘娘就令微臣派員去銅川縣和銀城郡神木縣勘探煤礦,說老君夢示陛下,這些地方有大煤礦。眼下,銅川先煤礦已經開采三年,修建長安的磚瓦,就是用銅川之煤燒的。如今,銅川之煤制作的煤球,已經能供應整個關中。”

“不過,北地神木縣很大,我們找了很久,才找到礦源,今年才剛剛開采,的確是好大的煤礦,儲煤難以估算啊。只是這礦工尚缺,臣正準備奏請增加兩萬礦奴,產煤之後,直接從黃河運往中原出售。”

“至於雲中和晉陽的煤礦,從去年才開始找,目前還沒找到。請陛下責罰。”

李洛道:“雲中(大同)的煤礦,才是最多的,這是老君啟示。你們增加人手,盡快找到大礦。”

“煤,是替代木柴的。讓百姓多用煤,少砍樹燒柴,也是為了綠治。朕可以告訴你,北方的煤礦應有盡有,簡直用之不竭,就看你們能不能找到了。為了讓百姓少砍樹,就要讓他們燒廉價煤球。”

“我大唐有的是煤,沒有大樹值錢。別說幾百年都用不完,就算將來用完了,海外也有的是。所以,朝廷的煤礦,以綠治惠民為第一要務。其次,才是盈利。”

“劉三治,朕的意思,你明白麽?”李洛又看向專賣司的專賣使劉三治。

劉三治趕緊說道:“回陛下話,陛下聖訓,臣銘記在心。朝廷煤業是為了百姓少砍樹木,多燒廉價煤,盈利要退而求其次。”

李洛頷首,“就是這個道理。從今以後,煤的純利潤不能超過一成,不能擅自漲價,否則朕就要拿你是問。”

“陛下放心便是。”劉三治立刻表態,“臣一定不超過一成利潤,絕不以高煤價掠奪民財。”

但是,對經濟很敏感的劉三治接著又語氣一轉,“只是,只是……”

“只是什麽?劉卿但說無妨。”李洛微微皺眉。

劉三治叉手道:“回陛下。這燒煤的成本,本來不比木柴貴。只是,要是遠途運輸,那邊不同了。若是兩百裏之內運煤,臣還能保證,百姓用得起廉價煤,不比木柴更費錢。可要是距離一遠,那運輸成本便大增,除非朝廷虧本,不然百姓就只能接受高煤價了。”

唐廷和後世不同。所有礦產,一律朝廷計劃性的專營專賣,民間不得開礦。既然礦業全部國營,那真愛百姓的朝廷就應該保證百姓用的起低價煤。

不然的話,那就是與民爭利。錢是賺到了,可民心也丟失了。朝廷要是這樣幹,那就別怪百姓砍樹燒柴了。

可是,煤炭雖然本身很便宜,但長途運輸就貴了啊。就算用奴隸運煤,奴隸可以不要工錢,可路上總要吃飯,也要消耗錢糧啊。這都是成本。

那麽,除非朝廷貼錢。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

李洛搖搖頭:“劉三治,你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南方先不說,這北方大地,幾乎各縣都有煤礦,只是大小不一而已。就算一縣沒有,郡內也肯定有。只要你們礦務司提高找煤的本事,就能把運輸距離控制在兩百裏內。我大唐驛站四通八達,兩百裏內距離用騾車運煤,成本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