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陛下,不愧是真道天子!(第2/4頁)

李洛計劃將長安城分為長安、萬年、盛世、太平四個城中縣,各以東南西北劃分。

城中道路,分為天道,街道,坊道三級。

天道有四條,呈井字型,每條寬達七丈,每隔十丈,設置一對燈台。四條天道共設置燈台兩千座,每夜耗油千余斤。

與此配套,還要有上百輛消防水龍車,每夜巡視全城,防範火災。每夜還要有數百名警士,巡查夜市。

街道呈口字型,圍繞皇城和外城一圈。各坊以街道為中軸線,相對排列。每坊都有坊墻。出門就是街道,街道兩邊就是商鋪。

天道和街道兩邊,還要栽種花草樹木,規劃人行道和車馬道。

每縣都要有清城所,管理清潔和環保,經營糞便,加工糞肥。

除了商街兩邊的商鋪商樓,還要修建東南西北四座百貨商城,經營衣物、布匹、皮貨、珠寶、文具、書籍、食品、車馬等綜合百貨,招商給私人經營,形成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大商業中心。

每坊還要修建學堂,蹴鞠場,消防水池。每縣建公共藏書閣,馬球場,公園,慈恩院,銅簋舉報所,劇院。還要配備消防水龍車。

還要有容納數萬兵馬的禁衛軍兵營,防守京城九門。

街道也要設置燈台照明,同樣需要兩千座燈台。天道加上街道的照明費,一年需要十萬銀元。可未來的長安城,在幾千座燈台的照耀下,也成為不夜之城,增加的商業稅收,足以抵消照明費。

坊道,就是各坊之間的道路。坊(小區)雖然有墻,但不是封閉的,相互之間可以流通。但一個坊市到另一個坊市,必須要登記,就像後世管理比較嚴格的高档小區。

這當然是為了治安和管理需要。

長安城可是未來要承載百余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所以各坊內的民居,必須要以二層閣樓為主體建築,還必須采取四合院的模式,節省院子,不讓百姓單門獨戶的獨享一個院子。

這麽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幾戶人家以四合院的模式居住,相互之間可以監督,一旦有人作奸犯科,或者有傷風敗俗之事,或者有外來人口,就很容易被發覺,難以隱瞞。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鄰居關系變得更親密。

如此一來,坊市密布,又不封閉,又利於管理。

不過,考慮到居民的貧富不同,四合院按照大小和豪華程度,也分為三等。有錢的商人,完全可以購買整套。或者購買官府拍賣的城中空地,自己修建,但面積有限制。

各坊同樣有地下排汙溝渠,呈現蜈蚣腳般排列,每個四合院,都有一個排汙口,修建在院子的低落位置,一下雨,水就流入溝渠。

李洛和崔秀寧的計劃太大了,也太規整了。他們計劃搞一個古代的房地產開發,修建四萬個四合院,滿足百萬人口的居住需求。

如此算來,光是排水排汙渠道,就長達好幾千裏,哪怕平均每條渠道半平方米的橫截面積,也需要兩千人修一年。

四萬個四合院,需要十萬人修一年。

加上修建皇宮和城墻,官署府邸等,以及伐木,燒磚,采石等,要想兩年內完工,需要五十萬修建!

這樣完工的長安城,將成為前所未有的“天之城”。

李洛要把這個長安城,留給後世作為最大的建築遺產,光耀後世千百年。

可是,唐國所有的俘虜和奴隸,如今也才三十多萬。

他們也是要吃飯的,體力活的消耗很大,就算沒有工錢,兩年下來也要耗費三百萬石糧食,折合銀元三百萬元。

雇傭的二十萬民夫,除了吃飯,還有工錢。

這一算,又是幾百萬元。

即便擁有幾十萬奴隸和俘虜,這個工程仍然需要上千萬銀元。

但別忘了,這是房地產開發。四萬套四合院,除去補償二十萬長安百姓的之外,起碼還剩三萬套,十二萬戶。每戶民宅賣五十元,也能收回六百萬甚至更多。

李洛不會虧。

長安城,是一座木石建築。只有磚瓦木石做建材,不用水泥。

因為,現代水泥的制作太難了,遠沒有那麽簡單。別說李洛,崔秀寧都沒辦法。

不說其他,1600度的高溫鍋爐,兩人就只能想想。兩人目前搞出來的最高溫度,也就是1300度,已經很牛了,不能再高了。差了幾百度,怎麽搞?

還要粉碎機器,將石灰石,鐵礦石堅硬的材料磨碎成面粉狀。

所以,李洛真的覺得小說裏面的穿越者動不動搞出水泥就很離譜。

你先搞出1600度的高溫再說吧。

沒有?

那你制造水泥?不是扯麽?

好,就算你有本事搞出1600度的爐溫,那粉碎機呢?用人工把鐵礦石碾成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