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龐然大物般的明聯(下)(第3/4頁)

“朕理解、朕理解。”

朱允炆忙擡手示意:“朕又不是敗家子,下這種命令朕也一樣心疼的幾天沒睡好,尤其是那年下令燒糧之後沒多久,河南、河北還遭了一次蝗災,十幾個縣出了幾十萬災民,大幾萬頃地是顆粒無收。

朕沒轍啊,那時候咱們的養殖業、畜牧業、釀酒業規模還不大,消耗量有限,中央幾大官倉全部堆滿,儲存空間也釋放不出來,朕才不得不下令燒糧。

但那次之後,朕就跟內閣開始著手制定相關政策,在河南、河北兩地擴產養殖業、畜牧業,又在浙江、福建兩處沿海省地新建官倉,今年就沒燒太多了,也就只有五千多萬石。

明年,山東的糧倉也會建好,山東和河北會陸續退耕,釋放更多的用糧空間出來,就不會在燒糧了。總得給朕,給朝廷,給建設和發展一點時間吧。”

沒有過程哪來的結果,朱楨這還算好的,只是委婉的問,朱允炆差點都快被夏元吉指著鼻子罵了。

尤其是在蝗災之後,夏元吉開官倉賑糧的時候,就差沒跑太廟去告朱允炆的狀了。

連寫了好幾天的奏本訴屈,可把朱允炆搞得是又氣又樂。

恨不得把夏元吉扔大牢裏鎖幾年在放出來。

直接跳過過程看結果吧。

燒糧的行為絕對是錯誤的,是大錯特錯的,朱允炆從來就沒有說這是一件對的事。

這是在特定時期相對為了規避更大風險才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朱允炆的委屈朱楨不懂,他只是就自己看到的事情發表看法:“朵甘今年鬧了次沙塵暴,也有幾個縣受災,當時當地府縣賑糧,臣看了一下,雖然不是清湯寡水,但也不過是野菜稀粥,勉強糊口。

既然朝廷有的是糧,何不多賑一點,其實完全可以讓百姓吃飽的。”

面對朱楨這情真意切,為百姓心疼的質問,朱允炆沉默了片刻,才嘆了口氣。

“六叔,不是朕狠心,寧願燒掉都不給百姓,而是朕沒法心軟啊。地方要發展、要建設,需要朝廷的帶領也更需要當地百姓的參與和共同努力。

如果受了災之後,百姓吃的反而比以前一年到頭農忙耕地吃的還飽,還好。那樣的話百姓會懶得。

當他們知道朝廷不忍心餓死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沒人願意頂著烈日,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付出勞動了。

到時候朕怎麽辦?朝廷怎麽辦?

立法嗎?

法不責眾啊,幾十萬百姓逃離土地不可怕,幾百萬、幾千萬呢!咱們大明就因為人性的懶惰成份而崩潰了。

朕養西北、西南,內陸省怎麽看?他們也會像嗷嗷待哺的嬰兒那般張口讓朕來喂飯,來養的。

天災不算什麽,人為性制造的饑荒可比天災更加可怕!”

人性的懶惰有多麽可怕,烏克蘭大饑荒告訴我們答案。

蘇聯的大農場政策忽視了人性中懶惰因子,導致了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在那場饑荒中活活餓死。

也被一些陰謀論政治觀點揣測為,這個政策不是忽視人性而是明知人性如此卻故意施行,目的就是針對烏克蘭進行一次種族清洗。

“這個政策,朕不想多做解釋,因為無論是糧價崩潰還是百姓懶惰,都是咱們大明眼下這個時期處理不好的巨大難題,給朕一點時間,也給時間一點時間。

只有時間到了,才能水到渠成。朕和內閣的計劃,是保留遼東、浙江、江西、南直隸、河北、山東六地的大部分耕田,其余諸省保留三成耕田,這些耕田的面積加起來,即使有朝一日朝廷失去了印度,自給自足也足夠了。

前提是朝廷失去印度,朕告訴你,明聯將會把印度牢牢綁在戰車之上。

我們釋放出來的轉產力,是極為可觀的,而且因為耕地的減少,糧價還會適當的上行,朕也跟嚴震直談過,打算制定相應的物價指導政策,來規範一下買賣的紅線。”

聽朱允炆談經濟方面的問題,朱楨就有些手足無措:“臣只是打小節儉慣了,一時無法接受而已,陛下願意教誨,臣慚愧。”

“節儉是好事,朕平素裏也就饅頭小菜,一盤魚一疊肉就打發了。”

朱允炆呵呵一笑:“世人都還以為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幾百道菜,其實朕長那麽大,除了前段時間明聯成立的時候,朕宴請那些國王才算吃了一段盛宴。”

節儉是好事,哪怕是極度節儉也一樣是好事。

在認知上,大家可能會認為過於節儉會導致生產出來的物品被浪費掉,也就是所謂生產大於消耗後導致產余過剩,繼而出現通貨緊縮。

生產大於消費的危害遠低於生產小於消費,因為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僅僅只是用來被消費掉的,而是可以用來再生產,繼續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