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2/2頁)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我在寫作中嘗試了不同方法,用更基於現實世界的素材來營造真實。這使我的寫作遊走在邊界,就像用刀尖撓癢,但不劃破皮膚。

這種寫法,有兩個目的:

第一,引起正視和警示,對人性的惡與生存環境的劣進行展現。讀完後的黑暗體驗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分享危險的快感,都市傳說暗含的心理危險讓人覺得刺激,相信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體驗。

《夜行實錄》的故事是虛構的,但不安的情緒卻真實存在。都市傳說和口頭傳播的“逼真”故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對世界潛在的不安始終存在。

生物學有個觀點認為,尋求新鮮刺激和愛好挑戰新環境的動物,適應能力較強,其基因傳遞下去的概率會更大。這是一種生物本能。雖然我們的智力發達到令生物本能退化、隱藏,但在這點上,應該和動物相同。有人愛極限運動,有人愛恐怖片,有人愛叢林探險……正因為都市中的人無法探險,探險節目和真人秀往往很受歡迎。

寫夜行者故事的時候,我也會想:我是在營造恐怖和危險嗎?這樣對嗎?每次思考完,我都更堅定地繼續寫。可能是因為我擁有某種偏好危險體驗的基因,和恐怖片愛好者一樣。

我生活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中——截至目前,還沒人在我面前割腎。絕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都有種確定感,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

在安全的環境裏體驗危險的想象,會更確信當下的安全,更警惕潛在的危險。從科學上講,這是腎上腺素和杏仁體分泌激素直接的平衡,也就是刺激引發的快感。

我認為,要直面生存的真相,而不是袋鼠式地生存。

生存最大的真相是死亡,如何應對這一事實,會決定一個人如何生存。

世上的危險和不安因素,不會因我的視而不見而消失。世上的罪惡,不會因為我的不關心而減少。我怕死亡突然來襲,所以選擇面對真相,並調適我的焦慮,這讓我珍惜擁有的一切。

因此,我在猶豫了一段時間後,決定把《夜行實錄》一直寫下去,並不斷學習如何在掌握邊界的前提下,感染讀者。

以前看過村上春樹評價斯蒂芬·金小說的文章,大意說,小說最重要的不是讓人覺得恐怖,而在於能讓讀者的不安達到某種適當的程度。

恰到好處的不安程度,是我對自己講故事能力的追求。

夜行者的故事中,作惡的人方法各不相同,無辜者也會受到傷害,這正是人性真實的所在。

我並不以欣賞他人的痛苦為樂,而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引發必要的警醒和思考。人性的惡究竟邊界何在?生存的無奈原因何在?一個人變成惡魔的原因何在?

我想過,如果壓抑自己對不安、不公和殘酷的反應,我很可能會慢慢走向扭曲,扭曲的結果是,我可能會不自覺地成為惡人——這太可怕了。

《馬太福音》裏說:為什麽只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每個人都傾向於用自己的觀念和眼界來定義世界,這是生理本能,也是社會本能。因為這種定義是相對確定的,讓自己感覺安全。但當更多信息和價值觀曝光在個體面前時,不確定感令人不安。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在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基礎上延伸一下:敢於直面多元構成的真相和價值觀,才是值得過的人生,才是活得明白的人。

不斷拓寬自己對人性理解的寬度,足以對抗人生。

《夜行實錄》是我的方法,希望你也有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