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冤家路窄

第二件東西,是個漢代玉凳。聽名頭是個好東西,只可惜仿得不夠精致。

仿造玉器算是我比較擅長的,之前那個翡翠玉鐲,連陸素心都沒有看出來。若不是出了這麽多事,我大概早就揣著巨款睡大覺了。

不過看起來,除了那個獨行俠外,另外幾個似乎都沒看出來這東西有問題。尤其是和我們一起來的那兩人,鑒定完後顯得十分興奮。

這漢代玉凳,我也不記得有什麽史料記載過。當然,轉手賣的時候說是新鮮出坑的鬼貨,也會有人信。只是我看了兩眼,就發現問題了。雖然玉質、沁色、包漿都還不錯,很像漢代之物,但接合處有一些膠水的痕跡,只是這個環境下燈光暗淡,又不能伸手去摸,所以眼力不夠是很容易會忽略的。

我坐回去之後,老賈問我怎麽樣。

我笑了笑:“貨不正,估計是收了些明清時期的老玉做部件,然後組裝起來的,有些地方還能看到些膠水的痕跡。”這次我說起來底氣十足,只是不好明說我也是幹這行的。

老賈點點頭,我看他的表情似乎本身就不怎麽感興趣。

果然,等到出價的時候,他又丟了一枚乾隆通寶。

第三件東西有點意思,那矮胖子讓人把那假玉凳收起來後,也沒喊人把東西拿上來,只是一伸手道:“各位爺,請吧。”

所有人都面面相覷,這桌上空空如也,請我們喝西北風啊?

“賈大哥,這是什麽意思?”我問道,以為又是裏面有什麽說法或門道。

他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目視前方淡淡道:“這第三道菜,其實早就在那兒了。”

我順著他的目光望過去,發現他盯著的正是房間中央的那張桌子。

從進來開始,那張桌子就一直在那兒擺著了,我根本就沒注意過,誰能想到這居然就是一件古董。我瞧了瞧其他四撥人,都沒動靜,心裏一喜,有了一種占先機的快感。剛準備站起來上去仔細看看,屁股還沒離開凳子就被老賈突然抓住手腕,一把拽了回來。

我奇怪地回頭看看他,卻見他沖我搖了搖頭,然後在我耳邊道:“別動,這道‘菜’可不簡單。”

“還有什麽說法?”我很奇怪,不是已經知道是什麽菜了麽。

“你看看那人。”老賈瞄了瞄那個獨自一人的中年人,我看到他不似其他人那般慌亂,反而雙手環抱如老僧入定般。

“他也看出那張桌子就是第三道‘菜’了,但他不動,那是因為一旦動了,別人也就知道了。不知道就沒有東西可以鑒定,沒有東西就不敢出價,而知道的人心裏有底,就敢出價。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看出來了,那這東西就鐵定是你的了。所以你只能不動聲色地坐在這裏看,還有就是憑借之前的記憶。”

話是聽明白了,卻有點犯難了,古董木器本就是我不太熟悉的一類,現在不僅不能碰,還只能隔著這麽遠看,難度實在是大。

我很奇怪,雖然這規矩的確是把心理戰玩得爐火純青,但有必要這麽做麽?好像這樣也不會比之前那樣能多出多少利益空間來。

老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道:“兄弟,這一把你可不能失手,這雖只是道‘前菜’,卻關系到我們能不能吃到下面的‘大餐’。”

“前菜?”

他不再解釋,而是說:“一會兒你就知道了。”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幸好我視力不錯,坐在這兒還能看得清桌子側面的紋飾。

古董木器,尤其是桌椅,年代都不會太久。因為木頭不像金玉或銅器,不便保存又容易損毀腐爛。所以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古董桌椅主要是以清末民國時期為主。既然年代不久,那就要看別的了:看品相,看出處,最重要的還是看木頭的品種。

前幾年北京打過這樣一樁官司,一個古董商去附近農村裏上貨,發現有個老太太家門口扔了張破桌子,古董商就以十幾塊的價錢買了下來。不久後,老太太的兒子聽說那張桌子轉手後賣了大價錢,就和那古董商打起了官司。後來經過法院調解,古董商賠了老太太兩萬多塊錢。可想而知那張桌子他轉手賣了多少錢,之所以會如此,恰恰因為那張斷了腿的破舊桌子不僅是古董,還是黃花梨木制成的。

說實在的,我還真的無法用肉眼分辨出這桌子到底用的是什麽木料,因為桌子上了漆之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木材、漆面都會與空氣、水分等自然環境親密接觸,並且被慢慢風化,使得原有的漆面上產生溫潤如玉的包漿。這種木器家具上的包漿,俗稱“皮殼”。

皮殼雖然可以當做鑒定的一種參考,但此刻反而阻礙了我去判斷桌子的木材。

從造型上來看,這桌子四四方方卻不大,肯定不是貢桌,應該也不是用來吃飯的桌子,可能是以前大戶人家用來擺放器物或裝飾用的。它的雕花、紋飾和漆面色澤都保存得比較完整,最大的問題還是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