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2/8頁)

(特莎手寫的注記:這些沒有“偏見”的意見領袖,全都是由高薪的巡回委員會為KVH所收買,代為在全球物色具有潛力的生物科技研究計劃。)

特莎手抄名為《臨床測試》一書的片段,作者斯圖爾特·波科克。她喜歡以抄寫的方式來加深印象。有些章節多處畫線,和作者心平氣和的文風形成對比:

學生往往會對醫學文獻嗤之以鼻,許多臨床專家也難免如此。《刺胳針》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之類的重要期刊,其中刊登出來的新醫學知識,外人都無法加以駁斥。大家之所以對所謂的“臨床福音”具有天真的信仰,或許是眾多作者秉持的固執己見推波助瀾,如此一來任何研究計劃中原有的不確定點經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特莎的注記:藥廠時常安排文章發表,連所謂的知名期刊都未能免俗。)

至於科學會議上的演說以及制藥公司的廣告,大家更有必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偏見存在的機會非常之大……

(特莎的注記:根據阿諾德的說法,大藥廠花費巨資買通科學家和醫學專家來為其產品宣傳。波姬報告說,KVH最近捐款五千萬美元給美國一家知名教學醫院,另外也發給三名頂尖臨床專家以及六名研究助理薪水以及支付其他開銷。在大學教職員之間牽線收買更加容易:教授職銜、生化實驗室、研究基金會等。“沒被買通的科學家意見越來越難找到。”——阿諾德)

進一步摘自斯圖爾特·波科克的這本書:

……一直存在的風險,是作者被人說服,過分強調超出實際情況的更具正面意義的發現。

(特莎的注記:制藥廠的期刊不像全世界的報紙,不喜歡刊登壞消息。)

……即使提出了具有負面結論的測試報告,可能會發表在不知名的專業期刊中,而非刊登在重要的一般期刊上……結果能反駁先前正面報告的負面結論,卻無法由同樣廣大的讀者知悉。……許多測試缺乏基本設計的要件來取得對療法毫無偏見的評估。

(特莎的注記:目標是證明論點,而非質疑,換言之,比沒有用還要糟糕。)偶爾,作者或許會刻意鉆研數據來證明一項正面的……

(特莎的注記:找有利於自己的說法。)

從倫敦《周日泰晤士報》節錄下來的文章,標題是“藥廠進行醫藥測試,致病人於險境”。這篇文章作了密密麻麻的記號,也被特莎畫了很多線,據推測經過復印或傳真給過阿諾德·布盧姆,因為上面多了這行字:阿諾,這篇你看過嗎?!

全球最大的藥廠之一拜耳在進行一項全國性藥品測試時,並未事先告知重大的安全信息,致數百名病人於險境,有感染致命疾病之虞。

多達六百五十人於英國接受拜耳提供的這項實驗手術,而這家德國制藥大廠先前曾作過研究,發現該藥品與其他藥物會引發不良反應,嚴重阻礙殺害病菌的效能。

《周日泰晤士報》取得拜耳先前作過的研究,表明在實驗進行之前並未向參與的醫院報告。拜耳並未向病人或其家屬透露這項實驗的缺陷,導致將近一半在南安普敦一家測試中心接受手術的病人感染數種有致命危險的病毒。

拜耳公司基於數據屬於機密,拒絕公開手術後的感染與死亡病例統計數字。

“該研究在進行之前,已經由合格的管理單位與所有當地道德委員會核準。”發言人指出。

從一本在非洲頗受歡迎的雜志上撕下來的全頁廣告,文案是:我相信奇跡!廣告正中央是個年輕貌美的非洲母親,身穿低胸白色上衣,下面是長裙,笑容滿面。快樂的嬰兒側坐在媽媽大腿上,一手摸著她的乳房。快樂的兄弟姐妹群集四周,英俊的父親高高站在所有人後面。除了母親之外的所有人都以明顯的表情欣賞著她大腿上的健康寶寶。廣告最下面打出:三蜂也相信奇跡!年輕貌美的母親在說:“他們告訴我,我的寶貝有結核病,我向上天祈禱。醫生告訴我有岱魄拉瑟時,我就知道上天聽到了我的禱告!”

賈斯丁回到警方的档案中。

兩名警官審訊當地聘雇的英國駐內羅畢高級專員公署辦事處職員吉妲·珍妮特·皮爾遜,報告節錄如下:

我們審訊受訪者三次,時間分別為九分鐘、五十四分鐘以及九十分鐘。經受訪者要求,審訊於中立場合(朋友的家中)、在私下進行。受訪者現年二十四歲,英國與印度混血兒,於英國皇家修女學校接受教育,領養她的雙親皆為專業人士(律師與醫生),篤信天主教。受訪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埃克塞特大學(主修英美與英聯邦藝術),顯然天資聰穎,但明顯表現出緊張的情緒。我們對她的印象是,除了悲傷難耐之外,她懷有相當程度的恐懼。舉例來說,受訪者多次欲言又止,如,“特莎被殺是因為別人要她閉嘴。”如,“任何人如果想跟制藥業過不去,一定會被割喉致死。”如,“有些制藥廠都是披著華美外衣的軍火商。”經過追問,她拒絕舉證,並且要求刪去這些話的記錄。布盧姆是圖爾卡納兇殺案的兇手,對於這種暗示她也加以駁斥。布盧姆和奎爾,她說,並不算是“一對”,不過他們是“全世界最好的兩個人”,他們身邊的人都“只是腦筋想歪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