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無盡恨 2(第3/5頁)

白居易自言自語:“玄宗皇帝派道士楊通幽為使者去倭國,是想去接回楊貴妃嗎?還是僅僅去看望她?又或者,是去取回寶物玉龍子?”

“都有可能。”裴玄靜說。

問題在於,李隆基再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天子了。一切已經不取決於他。在失去所有之後,他終於也要失去玉環了。

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吟誦著:“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道士楊通幽憑玄宗皇帝的密令出使倭國,在他帶回的舊物中,有鈿合與金釵的一半,正是楊玉環贈予李隆基永訣的紀念。此外,他很可能還帶回了一樣東西——玉龍子。

對於決心老死日本的楊玉環來說,玉龍子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是它對於被幽禁的玄宗皇帝,對於李家江山,對於劇變之下的大唐,仍然至關重要。

白居易道:“我還記得當時,質夫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楊通幽尋訪太真仙子的經過。我與陳鴻取笑他說,怎麽能知道得如此詳盡?質夫便給我們講了新垣平的典故,強調他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雖然我們仍不敢盡信,但也沒有再追問下去。後來當我動手寫作《長恨歌》時,發現臨邛道士之後的故事感人至深,比前半段人所周知的往事更令人動容,於是才思泉湧不可扼制,便一路寫了下來。直待寫到最後,帝妃二人對月盟誓之時,不知不覺中已淚流滿面……從此便不再懷疑。我想,至少就作詩而言,首先講究的是真情實感,具體事件的真實與否反而沒那麽重要。”

崔淼也感嘆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四句詩為整首《長恨歌》點題,動人肺腑,就算是杜撰的又怎樣呢。”

他沒有去過薔薇澗,所以並不知道,按照陳鴻的說法,最後那兩句絕唱恰恰不是白居易的原作,而是來自於王質夫轉述的玄宗皇帝的話。

果然,裴玄靜在白居易臉上看到了一抹窘色。他遲疑了一下,說:“正是這幾句詩最有問題。”

“哦,有什麽問題?”

“王質夫告訴我,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曾於天寶六年的七月七日,在驪山長生殿上盟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婦。我遂將他二人盟誓寫成了《長恨歌》的最後四句。可是後來我才意識到,驪山宮是溫泉宮,七月七日正值盛夏酷暑,帝妃怎會在那種時候去驪山宮洗溫湯呢?所以,即使《長恨歌》中有數處謬誤,尤以此處最為明顯。可偏偏這幾句詩乃通篇點題,去掉的話,詩眼也就蕩然無存了。”白居易苦笑道,“就在我思慮再三,不知該如何處置的時候,詩流傳得越來越廣,尤其是最後這幾句,簡直婦孺皆知,人人爭誦……現在我就是想改,也改不了了。”

崔淼道:“改它作甚,就不改了!”

白居易點了點頭,又困惑地說:“可是質夫在失蹤之前,給我和陳鴻分別寄了一封書信,信中沒頭沒腦地獨獨寫了這最後兩句詩,又是什麽意思呢?”

裴玄靜說:“以我們之前所有的推測來分析,質夫先生是把有關玉龍子的真相都藏在了故事中,並借樂天先生的妙筆寫成了《長恨歌》。他還特意把隱藏了真相的細節,故意用有偏差的筆法提示出來。那麽,七月七日長生殿盟誓的錯誤,肯定也和玉龍子的秘密有關。”

“有道理。”

“從《長恨歌》中,我們已經推斷出,楊通幽奉了玄宗皇帝之命,秘密出使倭國拜會楊貴妃。楊貴妃拒絕返回大唐,還讓楊通幽帶回玉龍子,以示和大唐再無瓜葛……”裴玄靜皺起眉頭,“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你們想想,玉龍子那麽重要的寶物,楊貴妃不可能輕易交給一個從大唐來的道士。況且當時玄宗皇帝已失勢,萬一楊通幽是奉了肅宗皇帝之命來騙取玉龍子的呢?楊貴妃不可能不防備這一點,那麽,她該如何鑒別道士的身份呢?”

崔淼說:“楊通幽會不會帶了一份玄宗皇帝的手書?”

“不可能。”裴玄靜搖頭道,“既然楊通幽要借做法的由頭去東瀛,就說明此事是瞞著肅宗皇帝進行的。玄宗皇帝當時已經成了太上皇,處境形同軟禁,道士身上帶一份手書的話,很有可能被搜獲,事情也就敗露了。”

“那該怎麽辦?”

裴玄靜沉思片刻,臉色豁然開朗:“我知道了,新垣平的典故不是用在回,而是用在去!”

“什麽回和去的?靜娘說話越來越深奧了。”崔淼笑起來。

裴玄靜正色道:“我的意思是,那句夜半私語,並非楊貴妃讓楊通幽帶給玄宗皇帝,以證明確實見到了她。而是玄宗皇帝讓楊通幽帶給楊貴妃,以證明道士確是奉了他的命令去取玉龍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