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摧毀

對付抑郁症,必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這些年來,李松的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堅持服用藥物之外,自然也少不了醫生長期的心理疏導。

在臨床心理學中,許多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都是因患者對特定事物的不合理認知所導致的,如犬類恐懼症患者認為是狗就會亂咬人,一些焦慮症患者習慣誇大現實中的不利因素,等等。要解決此類疾病和障礙,就要從心理根源入手,通過溝通、分析、引導等方式,改變患者對特定事物的想法與態度,糾正相關認知,從而消除相關心理障礙。這種療法,在臨床上稱為“認知行為治療”。

李松的抑郁根源是對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源於他年輕時期對“死亡”這一概念過度悲觀的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其抑郁根源,就是對“死亡”的一種不合理認知。如果我是他的醫生,一定會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改變他對死亡的認知,從而改善其抑郁症狀。

具體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引用宗教經典、講述靈異事件、甚至布置一次與鬼神有關的環境暗示,讓李松重新相信靈魂、輪回的存在;或者通過催眠,引導李松進行一次瀕死體驗,降低死亡的神秘感,從而減輕“死後無我”的恐懼;又或者,可以講述自己和其他患者的勵志故事,增加李松對生活的興趣與信心,等等。

從李松的話和情緒轉變來看,他之所以能夠減輕心理抑郁,是因為這些年來一直相信人類存在“精神力量”,相信人死之後,會以精神力量的方式繼續存在。這種思想,很可能是醫生灌輸給他的,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果。

李松的精神醫生很高明——他知道,要想治療李松的抑郁,必須改變其“死後無我”的執念。但他也明白,李松經歷過天理淪喪,而且長期接受唯物主義熏陶,很難相信人類有靈魂。所以最後,他決定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引用甚至杜撰相關理論與概念,讓李松相信“精神力量”的存在。這種治療起了作用,無論理論真偽與否,李松都接受了“精神力量”的說法,相信人死之後會以其他形式繼續存在,對死亡的恐懼因而得以緩解。可以說,“精神力量”的說法,就是李松這些年來面對恐懼和抑郁時最主要的精神支柱。一旦支柱倒塌,抑郁一定會再度爆發,而且比以往更加猛烈。

我迅速思索完畢,定了定神說:“李書記,其實我的想法和感受跟您很相似。我小時候覺得人是有靈魂的,但我爸媽去世後,一次也沒給我托過夢,我就再也不信了。”我輕笑一聲,停頓片刻繼續說道,“我一度也很抑郁,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害怕死後什麽也沒有了。不過後來跟幾個搞物理研究的朋友聊天,說起靈魂的事,他們都說靈魂是存在的,是一種磁場的表現形式,或者是更高維度的一種物質形式、物理行為,我雖然不太懂,但也隱隱覺得,人不僅僅是一堆肉,而是存在一些看不見的力量的。”我看著李松的眼睛,“也就是您說的‘精神力量’吧。”

“對。”他面色更加舒展,連連點頭,“我一個朋友也是這麽說的,所以死亡絕對不是生命的終點。”

我接著說:“前段時間,我跟一位大學物理教授聊了聊,還問起精神力量的事。他告訴我,從理論上講,人類死後確實會以某種無法覺察的形式繼續存在,但無論形式如何,那都只是一種能量,而不再是‘人’了。人死之後,雖然不會徹底消亡,但‘我’的感受和感覺是會徹底消失的。或者這麽說,人死之後,‘我’這個概念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咳——”他壓抑地清了清嗓子,把手放到心臟位置,面色瞬間暗沉下來,“不會吧——我朋友不是這麽說的。”他擡眼看了看我,語氣極不自信,“這些話,真的是物理教授跟你說的?”

“嗯。”我點點頭,“我後來也問過那幾個搞物理研究的朋友,他們的說法也都一致。反正,人死後可能還會存在,但‘我’的概念就不存在了。所以有些人把人死之後的存在形式和靈魂等同,完全是偽科學的噱頭……”

話音未落,李松再次壓抑地咳嗽一聲,眼睛幾乎眯成一條縫,額頭上還出現了明顯的汗珠。

我繼續進攻:“仔細想想,他們說得其實很有道理。我是學心理學的,大學時代上過社會心理學的課,我記得有一節課,老師專門講了社會對本能的掩飾,其中就提到了死亡的恐懼。我記得老師是這麽說的:在古代,人類通過宗教信仰逃避死亡帶來的恐懼,到了現代,大眾希望能從科學角度證實靈魂的存在,同樣是為了逃避死亡帶來的恐懼。很多人喜歡從科學角度研究靈魂,不是因為他們崇尚科學,而是因為他們害怕死亡,希望靈魂真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研究靈魂的科學與偽科學,和宗教沒有本質的不同。”我緩了緩,用強調的語氣說了一句,“您仔細想想,所謂的精神力量,和宗教中‘靈魂’的概念有區別麽?我覺得沒有,只是換了個角度和說法罷了。”我咳嗽一聲,用悲傷的語氣說,“都是不存在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