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城市之光(第3/12頁)

一個月後,和平區人民法院民事一庭做出判決:現有證據無法充分證明齊媛撞倒了胡老太,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故判決齊媛承擔40%的民事責任,判賠胡老太各種費用共計四萬八千元。判決書經媒體公開後,剛剛淡出公眾視野的齊媛案再次引發市民的熱議。這一次,則將矛頭直指做出判決的法院及主審法官任川。

重壓之下,任川法官接受了媒體的采訪,並對判決的理由做出了解釋。在他看來,撞人者立刻去攙扶及查看被撞者的情況,乃是常理。齊媛與胡老太之間的對話,也顯示她與老人被撞倒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此外,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應該不會惡毒到去訛詐救人者。故此做出齊媛承擔部分責任的判決。

記者追問是否會有冤枉好人的可能,任川法官則面露難色,猶豫了一下之後,不無尷尬地說道:“當今這個社會……見義勇為的人應該不多了吧。”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民眾的一致聲討。尤其在網絡上,質疑聲、辱罵聲鋪天蓋地。

齊媛在接到判決書的時候當場暈厥過去,醒來後不食不語,整天以淚洗面。在鄉下務農的父母特意趕到學校來照顧她。待情緒稍稍好轉後,齊媛委托律師提出上訴。當她再次出現在新聞鏡頭中的時候,這個女孩已經和之前柔弱、委屈的樣子判若兩人,眼神中盡是憤怒與仇恨。

記者問她:“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你還會選擇救人麽?”

齊媛猶豫了一會兒,緩緩地搖了搖頭。

“不會了。我再也不相信別人了……我家經濟條件不好,救了她,都要傾家蕩產了……”

然而,這一切依舊沒有終結。這份判決書帶來的社會效應正在向越來越壞的方向發展。連日來,C市先後出現兩起老人倒地無人救助的悲劇。其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附近公園散步時,突然因心臟病發而昏厥。圍觀群眾多達上百人,無一人上前伸出援手,也無人撥打急救電話。老人在冰冷的地面上躺了足足四個小時後,慢慢地死去。圍觀群眾受訪時,直言不諱地說之所以選擇漠視,是怕遭到訛詐。

“不幫他,我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幫了他,法律對不起我!”一位受訪的中年男子如是說。

這份判決,徹底摧毀了民眾對他人僅存的一點善意。

看完全部資料,方木反而沉默下來。楊學武抱著肩膀等了一會兒,見他不開口,忍不住問道:“你覺得是他麽?”

方木沉思了一會,點了點頭。

“我有個疑問。”楊學武指指顯示器,一臉無辜的胡老太面對鏡頭攤開雙手,似乎在辯解著什麽,“你不覺得這老太太更可恨麽,為什麽兇手不選擇她?”

方木搖搖頭:“事情發展到現在,情況已經起了變化。當前公眾的焦點在那個判決書上,而不是訛人的老太太。”

不管怎樣,被救者反咬一口畢竟只是個案。然而,當代表司法權威的判決書默許了這種訛詐,其負面社會效應就遠遠超過了訛詐案本身。試想,如果法律都不能匡扶正義,那民眾還能指望什麽?

此外,從方木對兇手的心理分析來看,他是“不屑於”將婦女和老人當做殺害目標的。一個年近七旬的老婦和一個代表公權力的法官,顯然殺害後者更能滿足他的心理需要,也能顯示出他超常的犯罪能力。

而且,兇手在網上公開投票帖,也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方木的預測。即,他將不斷提高犯罪的公開性和手段的精妙性,進一步擴大犯罪的影響力。他已經把本應私下裏進行的報應儀式升級成與網友互動的殺人遊戲。他變得越來越狡猾、強大,在他的內心,自我認可和評價的程度已經上升了一個層次。

比如,他將自己命名為“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這部給卓別林帶來巨大聲譽的電影,在兇手看來,顯然有其他的含義。也許在他的想象中,已經把自己當做一縷強光。它刺破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層層陰霾,直抵每一個渴求公平的人的內心深處。

殺戮,即懲罰,即正義。

“你們來看。”正在全神貫注盯著電腦屏幕的小毛突然開口,“媽的,這投票帖傳播得太快了。”

方木和楊學武同時撲到電腦前:“什麽?”

小毛半是無奈半是惱怒地說道:“我們想到的,市民也想到了。”

在線論壇的首頁上,除了那個依舊顯眼的投票帖之外,還有幾個網友發表的帖子。從內容上來看,已經有網民懷疑這個“城市之光”就是前段時間連殺三名“惡人”的兇手。這些網帖都得到大量點擊和回復,甚至不乏贊美、鼓勵之詞。

方木當即建議,請示上級領導,通知“C市信息港”網站的相關負責人刪除投票帖。一來可以制止事態進一步擴大,防止煽動民眾的暴戾情緒;二來,方木認為“城市之光”的意圖是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如果一個網帖僅僅存在了十幾個小時就被刪除,肯定不會滿足他的心理需要。他一定會再找機會上網發帖。他使用的電子設備越頻繁地接入互聯網,被網監部門鎖定的機會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