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第2/14頁)

蒙古人殺盡高氏,扶段氏重新執政,立大理皇帝段興智為大理總管,從此段氏死心塌地追隨蒙古,派出軍隊跟隨蒙古軍東征西討。大理公主段霜——也就是昔日的若冰,她回大理後自承為殺死高言的兇手,差點為相國高祥所殺。還是段興智以命相搏,這才勉強保住了女兒性命,後遁入深山,不知所終。蒙古最終成功在南宋南部安插了一塊基地,完成了南北包抄夾攻南宋長江中上遊地區的計劃。從此南宋王朝腹背受敵,惶惶不可終日。

此時,蒙古已占領統治了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疆域包括淮河至秦嶺以北,甘肅、新疆、青海、西藏及雲南大理等,從南北西三面形成了對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包圍形勢。忽必烈受命負責征宋事宜後,采納謀士姚樞的建議,改變此前秋去春來、專事擄掠的作戰方法,在江淮和四川前線分兵屯駐要地,以守為主,亦耕亦戰,廣積糧儲,充實邊備,以為久戰之計。在四川戰區,汪德臣立城利州,屯田戍守,且耕且戰,使利州成為蒙古軍進攻四川的橋頭堡。“蜀人憚其威名,諸郡環視,莫敢出鬥”。劉黑馬則初定成都,與汪氏兩相呼應,鞏固了蒙古對川北、川西的統治。

寶祐四年(1256年)六月,蒙古大汗蒙哥召集諸王百官,商討攻宋之計,這實際上已經拉開了蒙古全面滅宋計劃的序幕。經過討論,蒙哥隨即制訂了以進逼臨安、滅亡南宋為目標的計劃,命幼弟阿裏不哥留守蒙古本土,自己親率軍隊大舉攻宋。此次,蒙古精兵強將傾巢而出,不滅南宋誓不罷休。蒙軍主力兵分三路:蒙哥親率主力軍攻打四川,預備先圖全蜀,然後沿江而下滅亡南宋;其弟忽必烈率一軍攻打鄂州;塔察兒、李璮等率軍佯攻兩淮,牽制南宋兵力;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攻打潭州,再到鄂州與忽必烈會師。

為了配合蒙古大汗親征,蒙古軍占據了宋人廢棄的成都城,正式在此立城設署,以圖全蜀。宋理宗雖然荒淫昏聵,但也料到蒙軍此舉必有圖謀,於是以成都之得失關系全蜀安危為由,嚴令四川制置使蒲擇之務須收復成都。皇帝下了聖旨,蒲擇之自然不敢怠慢,決定親自出馬,收復成都。事先,蒲擇之也做了周密部署,派都統楊大淵把守劍門關,負責阻擋利州蒙軍汪德臣部南下;又派都統段元鑒守衛靈泉山,大將劉整在江箭灘布防,負責阻截蒙古大將紐璘從夔州增援。這樣,成都的蒙古軍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切安排妥當後,蒲擇之親自率主力自重慶攻打成都。當時駐守成都的蒙軍主帥阿答胡剛剛病死,本來時機對宋軍十分有利。不料蒙古大將紐璘驍勇善戰,首先在江箭灘突破了宋軍防線,率援軍沖進成都,然後整頓人馬,領軍固守。蒲擇之雖然成功圍困住成都,卻久攻不下,又剛好遇上雨季,陰雨連綿,天氣潮濕悶熱,宋軍士氣十分低落。不久,蒙軍汪德臣部沖破宋軍防線,趕來增援,與成都城內的紐璘部內外夾擊,終於沖跨了蒲擇之精心布置的包圍圈。蒲擇之失利後,率軍退回重慶。

蒙古紐璘解成都之圍後,趁機反守為攻,進圍成都府治所在地雲頂山城。雲頂山是貫通東西川的軍事要沖,東與炮台山鎖江相望,共扼沱江金堂峽江防,西控成都平原,北恃高定關與小雲頂互為依托,控制成都至潼川之要道,是成都東面之門戶。宋代建國之初,就因為這裏地勢險要,在山下設立懷安軍,這樣,無論東川還是西川有事,均可憑借扼守雲頂山而不得越境。余玠入主四川後,著手建立山城防禦體系,雲頂山城便是其中之一。正因為雲頂山城易守難攻,所以才將成都府治由成都遷到雲頂山城。

雲頂山如此要地,宋軍自然要全力防守,宋將劉整率軍阻擋紐璘軍,但被蒙軍擊敗。從成都撤退的蒲擇之率軍經簡州東撤,雲頂山城陷入孤立無援之中。城中食盡,守將姚世安投降。這是雲頂山城建立十五年來的首次失陷,余玠當年苦心經營的川西最重要的堡壘,最終由政敵姚世安拱手獻給了蒙古人。

雲頂山淪陷後,由於失去屏障,西川彭州、漢州、懷安軍、綿州等地相繼失陷,威州、茂州諸蕃亦歸附蒙古。宋成都府治不得不南遷嘉定。

自此,南宋勢力退出西川,蒙古軍進一步鞏固了在川西平原的統治,為蒙哥大舉圖蜀奠定了基礎。

寶祐六年(1258年)七月,蒙哥大汗親自率四萬主力,由六盤山出發,經寶雞入大散關。同時,命留駐成都的紐璘率軍奔襲南宋四川軍政大本營重慶,以牽制四川境內宋軍,阻止長江下遊之兵援蜀。自此,蒙軍展開了對四川的大規模攻勢,宋軍則節節敗降。蒙哥取金牛道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