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指控 第三章 施洗者(第2/4頁)



  是什麽觸發了漢考克先生的這般情懷呢?或許是年輕時候的剛正不阿在檢察官那裏碰了釘子?也沒準兒是為了主持公正,他在某次庭審之後,發現了新的強有力的證據,從而推翻了先前對嫌疑犯不公平的控訴,也因此浪費掉了納稅人的百萬美元,受到檢察官的警告?關於往事,我們大可不必追究,但習慣中,人們更願意相信,是美國所謂公正和平等的法律制度,毀了一個警察原本年輕而正直的心。

  漢考克警長不再年輕,更多的時候,利益是他的信條——這一點與地方官員不謀而合,而《聖經》,則是大腦裏還活躍的只言片語。

  由於上述的共同性,漢考克先生很快便搞來了搜查證;而在這一天裏,他們也確實突擊了嫌疑犯文森特·弗朗西斯的住所;這些本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漢考克還是高興不起來,嫌疑犯沒有找到,而且那家夥可能跑到邁阿密去了,這是個麻煩,他不能等待犯人乖乖地自己跑回來,他得跟那邊的警方“合作”——這是個討厭的字眼——他得跟他們合作,別無選擇。

  所以,當這一天的最後時刻,太太打了電話說起那個邀請的時候,他原本是沒什麽好氣的。

  可漢考克很快便換了一副嘴臉,因為這是出自新鳳凰大劇院的舞會邀請函,新鳳凰大劇院,這不是毫無來頭的人便能參與其內的——全副武裝到牙齒的,裝備比警察還精良的保安人員會輕而易舉地將你攔下,並甩給你一副大義凜然的眼神,警告你下一次擅自闖入可不會有什麽好果子吃。

  所以,當漢考克先生又窺到什麽契機的時候,他便換了一副嘴臉,欣欣然同意了。

  當漢考克先生看到雷那德·布萊恩的時候,他的腦子裏,就模模糊糊地想起了《聖經》裏的某個故事。

  這個已經記不住章節的故事裏包括了兩個人物:

  第一個便是施洗者約翰,在四部《福音書》中都講述了施洗者約翰的布道情況。他是個修道者,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膳食很清苦,只吃一些蝗蟲野蜜。為迎接基督的到來,他召喚人們悔改,受悔改的洗禮。許多人紛紛湧向約旦河去聽他的布道,受他的洗禮。

  第二個人物則是耶穌。當耶穌到達現場,準備接受洗禮的時候,約翰卻不同意。因為他認為,自己就連給替他的這位後來者彎腰提鞋都不配!但是耶穌決心去做一切正確的事,盡管他並沒有什麽罪過要悔改,卻決心把別人的罪過看成是自己的。因此,他勸說約翰為他洗禮。就在那時,聖靈仿佛像鴿子降臨在他身上,而且聽到上帝的聲音,用《舊約全書》的話來說,耶穌既是他的愛子,又是他得受苦奴役。

  漢考克模模糊糊地認為——在他一看到雷那德·布萊恩之後,便認為,他連給自己彎腰提鞋都不配!然而卻要成為他的施洗者。

  這是值得追憶的一小時。當漢考克先生得到太太的通知,而欣然決定赴約之後。他便匆匆忙忙地趕回了家。

  恍惚看到了契機的漢考克,不得不趕快穿好宴會禮服,到新鳳凰劇院對面的餐廳去跟妻子會面。

  他的禮服已經稍顯老式,但這無傷大雅;他扣錯了扣子,這也得到了及時的修正。劇院的華麗是一件好事,而寒酸則會要了他的命——他於是又將衣服脫下,以拙劣的姿勢操起熨鬥一陣忙活。直到他重新著裝完畢,才慌慌張張地開車趕去。

  他在新鳳凰對面的餐廳門口遇見了太太。克拉麗絲·漢考克把香噴噴的面頰向他“喂”過去。她穿的晚禮服挺暴露——即使算不上花費了太大價錢的玩意兒——這曾經讓他心痛不已,可她穿上還是很漂亮,足以從乳溝裏騰起陣陣暖香;她把邀請函放在雷那德交給她的別致的套封裏。明眼的漢考克端詳那個套封,便知道這東西並非廉價貨。

  對今晚充滿信心的偵探長先生,此刻更願意把焦點關注於他的太太,百感交集之中,他恨不能咬她一口。

  美國人並非意大利人,可美國人依然用對於藝術的高不可攀的標準來衡量音樂——這麽說是有些不公平的,卻也無法避免。因為美國人是追求藝術的,特別是音樂,這一龐大的群體比之內政部對科學技術的關懷則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現象在美國很典型,他們唯恐缺少優秀的音樂家而倍感饑渴。

  漢考克屬於那種對音樂不感興趣,甚至都懶得假裝一下的那類人——這方面與他的太太截然相反——可並不影響漢考克對於奢華的感受。新鳳凰大劇院模仿了威尼斯鳳凰劇院建築的摹本,雖然只是一小部分,卻足以使這裏看上去好像一個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的巨型“珠寶箱”,精美的天花板上長翅膀的天使似乎嘲笑了空氣動力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