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兩年前“飲血而醉”殺人事件(第2/3頁)

一般的“無差別殺人案”,因為兇手沒有明顯的殺人動機,無法通過死者的背景和社會關系來鎖定嫌疑人,通常警方除了搜查現場痕跡,還會采用調看現場周圍監控攝像頭拍攝到的錄像和詢問目擊者的方式來排查線索。如果現場既沒有攝像頭也沒有目擊者,警方通常會請犯罪心理專家出馬。他們是一群精神嗅覺靈敏的人,能夠憑借強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分析出兇手留在現場的心理痕跡和行為規律,為破案提供決定性的方向。然而,如果兇手是個心理變態者,作案毫無規律,且手段冷血殘忍,還有一定的反偵查意識,對於這種人,案件的偵破往往從一開始就會陷入瓶頸。

“有規律啊,怎麽沒規律,三次殺人都選在沒有監控攝像頭的地方,這就是規律。”陳紹輝無可奈何地抱怨道。他的這句抱怨道出了此次連環殺人案的難點,即兇手是個具備反偵查意識和技能的人。

“還有一點,兇手是個酒鬼。”駱松補充道。

……

針對殺人兇手選擇目標的特點,駱松選擇了本市的十幾處如橋洞、垃圾場、棚戶區等流浪漢可能會選擇的棲身之地作為埋伏點,派出了一批格鬥技能卓越的刑警裝扮成流浪漢的模樣埋伏在這些地方,試圖撞上再次行兇的兇手。這樣的方式對於警員來說是極為危險的,卻也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危險系數過大,警方不敢有一絲懈怠,一時間刑警隊上上下下全部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之中,可是,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行動才進行了幾天,一個顛覆性的重大線索就出現了——其實這條線索早就出現了,只是專案組沒有一個人注意到。

因為當時專案組所有警員都忙於這個案子,誰也沒有時間和心情上網,竟導致他們差一點錯過一個重要的線索,直到市局局長打電話將陳紹輝臭罵了一頓,暴怒地叫他“你自己上微博看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起警方沒有公開的連環殺人案早就在網絡上傳開了。

微博網友起先並不知道真的發生了殺人案,這件事成為熱點話題是因為有一名網名為“我的殺人日記”的人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篇日記,講述了自己殺死一個陌生人的原因和經過——他在誤殺了一個人之後,天天做冤鬼纏身的噩夢,這令他的精神瀕臨崩潰。當他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他想出了以殺人來讓自己克服對噩夢的恐懼的辦法。

起初網友們都認為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敘事的小說,甚至有很多人在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頁裏發出“求博主快點更新”的呼聲。直到該博主發布第三篇日記之後,文章中所傳遞出的強烈的真實感終於讓一些人覺得可疑,於是微博上便出現了對立的兩方。一方仍然認為這是假的,另一方則堅持認為這是真事。兩方網友在微博上進行著激烈的辯論,有人甚至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幾千字的分析文章以證明自己的推斷,擺出各種論點,說得頭頭是道,“殺人日記”的微博很快就躥到微博熱門話題的前十位。幾日後,一名自稱是第一篇《殺人日記》中死者妻子的人出現在了微博上,發出求助的呐喊,訴說著自己的悲痛,這又掀起了另一波辯論高潮。一方認為這個所謂的死者妻子是在嘩眾取寵,自我炒作,另一方則大力聲援這個女人,在微博上催促警方盡快破案。

只有警方知道真相,這三篇微博文章,都是在殺人案發生後的第二天發到網上的,而且所述內容與真實發生的案子一模一樣。駱松通過這三篇《殺人日記》終於明白了現場為什麽會有酒精味,以及為什麽死者體內的血量較一般人要少很多,原來兇手每次殺人都會帶著白酒,在殺人的過程中,將被害者的血液兌進白酒後喝下。

兇手在發布第三篇微博文章之後,《殺人日記》就停止更新了,H市也沒再發生流浪漢被殺事件。兇手在這最後一篇文章中,講述了他準備對一個老年流浪者下手時產生了惻隱之心,最終放棄殺人行動的心理過程。他在文章的最後,對自己殺害無辜的流浪漢表示了懺悔,聲稱自己不該殺他們,而是應該殺真正該死的人。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文字這樣寫道——

毫無疑問,這一次我失敗了,我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回到家後我開始反思,我認為我不應該殺那些流浪漢,雖然他們是靠著生存的本能苟活著,但社會為什麽要拋棄他們?不是說人生而平等嗎?社會人又憑什麽不善待他們!

新的痛苦隨之而來,我憎恨我自己,我為自己挑選的目標而感到悲哀。那些被我殺掉的流浪漢,其實他們活著已經沒有意義了,維持他們生存的並不是活下去的信念,而是生存本能,他們比任何人都想死。一開始我認為殺掉他們是讓他們得到了解脫,後來我意識到,他們並不該死。那麽為什麽我不能去殺那些該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