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傷蛇 四(第2/6頁)

“有理。古人的確可能如此推論。”

“因此,相傳若須殺蛇,必應斷其氣。”

“必應斷其氣——此言作何解?”與次郎問道。

一如文意,一白翁回答。“老夫曾周遊諸藩,廣搜形形色色的故事,對此倒是知之甚詳。例如……”

一白翁自壁龕旁一只書箱中取出一冊看似賬簿般的記事簿。

“讓老夫瞧瞧。口繩蛇蟒相關迷信,老夫這就為各位朗讀一番。嗯……蛇執念甚深,故若斬殺時未斷其氣,其靈必將肆虐。北自奧州,南至藝州,此說幾可謂遍及全國。除此之外,各國均有蛇靈尋仇、招來災禍之說,故常言欲殺蛇,必須確實取其性命;未斷其氣,必將化為妖孽或死而復生。”

“死而復生啊……”

“噢,或許正是基於老夫先前提及的理由。肥後一帶相傳蛇魂宿於其尾,殺蛇時應將其尾壓潰。駿河一帶亦有類似傳說。老夫推測,古人應是見到即便斬其首,蛇身仍能蠕動,方有此說。的確,即便遭斬首,蛇或魚仍能活動好一陣。看來,這說法應是形容其生命力極為旺盛之譬喻。”老人說道,“此類傳說,想必是起源於蛇執拗的生性。相模一帶甚至相傳,蛇死後,仍可憑怨念活動其軀。”

憑怨念活動其軀?若是如此,的確駭人。

“越中則相傳,殺蛇時,務必將之斬成三截。房總一帶亦有殺蛇後,不管棄屍多遠,蛇都將回返尋仇之說。至於最為離奇的妖魔傳說則是——想必與次郎先生亦曾聽聞,就是鈴木正三所著的《因果物語》中,與蛇相關的諸篇故事。”

“關於該書,在下所知無多。”與次郎回答,“是否就是那有平假名與片假名兩版……”

“沒錯。該書載有多篇諸如死時心懷怨念之僧侶幻化為蛇、或忌妒成性的女子化為蛇身等故事。生性執著者大多蛻變為蛇。佛說系念無量劫,執著乃難以計量之重大罪業。如此看來,蛇被視為邪惡化身的情況可謂不勝枚舉。但就現實而言,蛇畢竟為益蟲,因此仍廣為人類膜拜。故亦有蛇乃水神化身、神之禦前、毘沙門天或弁財天之召使乃至金神化身諸說,勸人絕不可殺之。”

“金神化身?”

與次郎倒是聽說蛇對金氣避之唯恐不及。

蛇畏懼的是鐵氣,老人說道。“鐵氣泛指金屬。金神之金,指的則是財產。某些地方甚至有為蛇咬必將致富、或地下藏蛇則家勢必旺之說。”

遭蛇咬不是會要人命嗎?惣兵衛納悶地問道。正馬則澄清並非所有蛇類均具毒性。“蛇似乎以不具毒性者居多,敢問老隱士是否如此?”

“誠如正馬先生所言,”一白翁回答,“蝮蛇或南國之響尾蛇,的確帶有致命劇毒,但具毒性之蛇種甚少。雖令人望而生畏,然多數蛇實屬無害,反而對人有益。想必欲殺蛇必斷其氣之說,實為勸人切勿殺蛇之反喻。尤其是窩身家中的蛇,萬萬不可殺。”

“窩、窩身家中的蛇,不是反而該殺嗎?”惣兵衛納悶地質疑道,“讓這種東西潛入屋內,豈不要引起一陣騷動?”

“噢,與其說屋內,或許該說是土地之內較為妥當。此言之本意,乃現身房屋周遭或耕地之內的蛇絕不該殺,反應將之視為家神。殺之可能導致家破人亡或家道中落;任其存活,反能成鎮家之寶。”

“鎮家之寶……”

“沒錯。畢竟蛇乃金神,某些地方甚至視其為倉庫之主。勿忘蛇雖好盜食倉中囤米,但亦好捕食老鼠。”

“原來如此。”

總而言之,言下之意乃見蛇絕不該殺?與次郎心想。看來正如老人所言,殺蛇須斷其氣之說,實乃不可殺蛇之反喻。

“不過,老隱士,”劍之進打岔道,“聽了這麽多與蛇相關的有趣故事,但關於蛇乃不死之身、至為長壽之說……”

“老夫知道,老夫知道。”老人揮舞著皺紋滿布的消瘦手掌說道,“蛇蟒多被視為神秘或具神性之生靈,故常與禁忌有所聯系。此外,基於其褪皮與冬眠之習性,亦常被視為不死之身。聽聞老夫的敘述,各位對此應已有所理解了。是不是?”

是的,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麽,方才提及的《因果物語》中有如下故事。相傳此事發生於上總國,一人名叫左衛門四郎,於田圃中見一雉雞為蛇所捕。眼見雉雞即將為蛇所噬,左衛門四郎便將蛇自雉雞身上剝離。不過,這絕非一則雉雞遇人解圍,圖謀報恩的故事。左衛門四郎救出雉雞後,卻將之攜回家中,烹煮而食。”

“此人吃了雉雞?”

“沒錯,還不忘邀來鄰家友人分食。”

“救了只雉雞,卻吃了?”

“可見左衛門四郎此舉並非為雉雞解危,不過是搶奪蛇之獵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