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治人治法(第3/7頁)

盡管損失了一些名聲,但石星一去,官場上下為之一肅,令林延潮施政的阻力大大減輕。

孫承宗當然知道這些年林延潮權威日重,廷議之上敢於反對之聲漸少,除了沈一貫,恐怕沒有人敢在林延潮稍露半個不字。

然而此刻提及石星,林延潮倒有幾分想念之意。

林延潮道:“這些年奉承之言聽得多了,稍有些實話不免覺得刺耳。真高處不勝寒……但朝堂上要有講真話的人,你說得不錯。眼下朝中反對者不少,換以往吾必安步當車,但眼下時不我待。”

孫承宗道:“師相,坊間流傳恩師欲變法革除積弊,先是火耗歸公,再攤丁入畝,最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林延潮神色一動:“何人所言?”

“沈四明身旁那些浙籍官員那邊傳出來的。”

“果真如此。”林延潮冷笑,沈一貫果真使下作手段中傷自己。

“師相若提出火耗歸公,必遭到官員與讀書人們的反對!學生為師相計,還請三思。”

林延潮看向孫承宗道:“你的話仆明白,不用再說了。”

孫承宗見林延潮露出逐客之意,只能告退。他走到門外,回頭見林延潮以指叩桌,凝眉沉思。

這一刻孫承宗突然想起了,他第一次至林延潮門上時情景。那一天雪下得很大,他於落魄之時投奔林延潮,得之收容。這一刻十幾年的師生之情湧上心頭。

孫承宗眼眶裏泛起熱淚回身入內,決然道:“若師相心意已決,學生……願與師相共同進退。”

林延潮聞言一愣,隨即笑了笑,轉身走向墻邊存放公文的紅櫃。

林延潮取出一書來交給孫承宗道:“此書乃我入閣三年執政的經驗所談,盡述國家的弊端,如何治理根除,如何循序漸進都寫在裏面了。”

“師相……”

林延潮擺了擺手道:“自仆入閣之日,沈四明即處心積慮要逐我而後快。仆大不了回鄉教書,但朝堂上卻不能沒有人貫徹仆的主張。此書你拿在手裏,將來吾學若不被人推翻,那麽你一定用得著。切記廷議無論如何,你都不要說一句話,過早暴露政柄則後患無窮,切記你是當今太子的老師!”

廷議之日。

與議官員皆聚於闕左門外。

孫承宗心情沉重,他從這幾日得知,沈四明四下散播言論,言林延潮欲大刀闊斧行變法之事。

林延潮的手段會比當年張居正頒考成法,清丈田畝,一條鞭更狠,一舉觸動無數官紳的利益。

盡管朝堂上林延潮的門生黨羽眾多,眼下已有不少中立官員都已支持沈一貫。

按照慣例,廷議上議論什麽事,就由哪一部的官員在主持,這一次廷議議論火耗歸公,自是由戶部尚書楊俊民主持。

為何廷議要選闕左門,闕右門,因為天子禦門聽政在皇極門。

天子於皇極門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立。至明憲宗後,天子退出廷議後,文官廷議就改作面東或面西的闕左門了。

闕左門下擺著兩張公座。

這是林延潮,沈一貫的位子。

林延潮的公座雖側對著百官,但卻也是面南而坐,他正從容自定地喝茶,盡顯文官首臣之威儀。

沈一貫則面北而坐,二人南北對立,間隔了老遠。至於主持廷議的戶部尚書楊俊民則立在二人之間。

除了林延潮,沈一貫,其余如楊俊民這樣大員都要站著。

而吏部尚書李戴,禮部尚書於慎行,兵部尚書宋應昌,刑部尚書蕭大亨,工部尚書楊一魁,左都禦史溫純,通政使林材,大理寺卿鄭繼之如此九卿大員也僅僅是站在檐下。

至於言官們更必須站著參與廷議,然後還要曬太陽。

這幾年從九卿名單的變化上,也可知道沈一貫為何執意加入言官參與廷議。

在大廷議前,氣氛嚴肅,林延潮與沈一貫二人神情都是凝重,今日之事是二人第一次短兵相接,百官知此也有一番凝重。

就在這時,但見一名宮裏太監從遠處匆匆奔來。

這名太監向台階上東西對坐的林延潮,沈一貫行禮道:“啟稟兩位老先生,聞之今日大廷議,老祖宗正好有空,故而打算來此旁聽,然後再稟告皇上,不知兩位老先生意下如何?”

這名宮裏太監這麽說完偷看林延潮,沈一貫的臉色。

這時候誰都知道,林延潮,沈一貫之間馬上就要開打了。

田義居然在這時插了一腳。

但見林延潮毫不猶豫道:“大臣廷議,司禮監掌印旁聽,本朝從無此規矩!本輔不能破例。”

沈一貫撫須道:“請轉告你家老祖宗……休作此想!”

那名太監悻悻而退,林延潮,沈一貫對視一眼,都是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