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 精一(第3/5頁)

郭正域笑了笑,林延潮縱是心底如此想,但也絕不會在弟子面前說出此言。

但見郭正域道:“哪裏及得中涵,咱們繼續說。”

方從哲道:“嘉靖年時,世宗以君王獨治天下,是以為猛;隆慶時,穆宗性子寬和,以君臣共治天下,是以為寬。而本朝到了張江陵後,也是天子獨治天下之局。”

“當今天子確實以猛治天下。”

方從哲道:“其實不然,這爭國本之事鬧到現在,逼退四位首輔,十幾員部堂,一百多名官員被罷官流放充軍,百官與聖上早已離心離德,譬如顧憲成,鄒元標公然抨擊朝政。如此風氣之下,皇上已不能一人獨治天下,但卻又不肯君臣共治天下!此乃當今天下之巨弊也!”

郭正域嘆道:“中涵所言極是!聖上魁柄獨持,卻又不趁此將大小政務整頓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朝廷二百年固結之人心,一朝令其渙散至此啊。”

方從哲道:“不,以聖上之聰睿肯定早就看到了這一點。皇長子性子溫和,頗有穆宗之範。今因爭國本之事,得到百官擁護,將來為君,也是君臣共治天下之局面。”

“聖上讓皇長子出閣讀書,心底早就明白這一點,儲位之事拖延越久,大臣們也會更傾心於皇長子。”

郭正域聞言暗暗佩服,論見事之明方從哲還在自己之上啊。

但他沒有明面上道出而是道:“所以依中涵兄所言,陛下不是不肯君臣共治,而是在位之時不肯有君臣共治之局。”

“沒錯,”方從哲點點頭道,“當今天下唯有寬,才可濟之救之!用寬之必要君臣共治!這也是恩師之所以不肯入朝為相之因了。”

郭正域點了點頭。

方從哲笑著道:“其實恩師等一等也好,恩師自萬歷八年中進士以來,拜為宰輔用了十四年。時日太短,如同年不過四五品之間。反觀沈四明則他的同年鄉黨都在朝中身居高位。而且恩師一路從翰林院至禮部,沒有吏部任過官職,而輔臣中趙蘭溪,沈四明都曾在吏部任官,這點又是不如。”

“這一番廷推,滿朝官員推舉他上去,乍看是因平倭之功,實因他能直言規勸天子。在皇長子立儲之事上建功!如此一旦入閣必有聖上有所沖突,如此何談君臣共治呢?故而復張太嶽名位乍看是一事,但其實是此一事不成,則無一事成!”

“我今日方才真正明白恩師之苦心。”郭正域道。

方從哲道:“那麽美命這一次進京為何?”

郭正域道:“本用心為擁戴之事,但經中涵你這一番話,打消了此念頭。”

說完郭正域,方從哲都是大笑。

方從哲道:“我何嘗不心急如焚,但苦於人微言輕。你看這準字古字下面有一個十字,古今文書平移,皆用此字,但後來寇準為宰相,為了避諱準字減此十字,至今不改。”

“這宰相之尊由此可見一斑,但此相體本朝除了張太嶽外,無一位輔臣可復見!實為可嘆可恨!”

郭正域點了點頭道:“要行新政變法,至少也要君臣共治之局。這一次吾入京,縱不能面聖,但也要以此諫之!”

“美命,不可亂來!”方從哲急道,“你方才還不是說打消念頭嗎?”

郭正域笑道:“我豈會如此毛躁。”

說完郭正域從袖中抽出一疏來道:“這是我要呈給天子的奏章,中涵替我把一把關。”

方從哲見此猶豫一下,然後從案上取來叆叇戴上看了起來。

“改遼東都指揮使司為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遼東建制上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如楊鎬雖在遼東作參政,但卻是寄銜在山東。在遼東都司更北的則是奴兒幹都司。

明成祖時國力強大,朱棣派宦官亦失哈九上北海,對奴兒幹都司的女真各部進行安撫。此舉類似鄭和七下西洋,只是規模沒有那麽大。

當時東北女真各部通過與明朝的往來,甚至將明朝的絲綢渡海賣給日本北海道的松前藩。

這條路線也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松前藩之地就是蝦夷族所居,而這明朝從東北流入的絲綢,也被稱作為蝦夷錦,成為日本稀世的唐物。

方從哲看了郭正域的方略,微吃驚道:“美命,你這是何意?”

郭正域笑了笑道:“就是奏疏裏的意思。”

“美命!”

郭正域撫須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故而能齊家者必修身,能治國者必能齊家,能平天下者必能治國!”

方從哲明白了郭正域的意思,當即道:“美命,你是要在遼東用事,迫朝廷變法嗎?”

郭正域道:“中涵,現在不是洪武永樂之時了。奴兒幹都司名存實亡,朵顏三衛亦是叛亂,為何如此?去年今年草原都有白災,開市只是權宜之計。更不說虎視眈眈的察哈爾部及女真,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