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第2/2頁)

胡素珊強調,中國如此之大、社會如此復雜,很難有單一的原因,所以“中國的內戰”最終結局是前述“政治鬥爭”的結果。即國共兩黨對城市與鄉村的經濟政策,對貧苦農民、地主、工人、資本家、學生、知識分子等社會各階層的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她設定的目標是對國共兩黨的政治或表現進行比較,她關注的重點在於雙方政策的實施,以及這些政策對一般民眾的影響。

作者認為,從“政治鬥爭”的角度看,中國這一次“內戰”從1945年日本投降起實際就已開始。日本的失敗,使國民黨突然面對一筆巨大的財富。勝利者的接收,成為貪官汙吏的“劫收”。金子、房子、票子、車子、女子(漢奸的妻妾)是“接收大員”巧取豪奪的對象,被人戲稱為“五子登科”。“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這句民謠,直觀生動地說明了民心向背的瞬息之變。國民黨一位負責接收的要員也不能不承認此點,向蔣介石進言:“像這樣下去,我們雖已收復國土,但我們將喪失人心!”有人意識到,這樣的接收使政府“基礎動搖,在一片勝利聲中早已埋下了一顆失敗的定時炸彈”。當時即有輿論稱這種“光復”是“勝利的災難”。既無黨內民主更無黨外力量的制約,突然面對巨大財富,國民黨就無可避免地更加腐敗,加速其走向失敗的步伐。在“劫收”中民心盡失的國民黨,在隨後的“大決戰”中注定要“在劫難逃”。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得到的那筆堪稱豐厚、至為珍貴的政治資本,就這樣被它突然得到的物質財富所吞噬。政治財富與物質財富不是相得益彰,而是後者吞噬前者,真是歷史的吊詭。

由“接收”開始,本書對國民黨的各項政策也做了詳細的研究。總體說來,國民黨的各項政策是錯誤的、失敗的。從政治學角度看:“政治被定義為政府和被統治者互動和交流的過程。更準確地說,政治是那些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和受到這種權力管理的個體、集團、部門、階級之間的互動和交換。政治資源相當於交換的介質,政府和被管理者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彼此之間會經常進行這種資源的交換。”胡素珊的研究表明:“國共兩黨爭奪權力過程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從現有的政權手中收回資源。很明顯,如果現政權有弱點可利用,這一目標實現起來將更加容易。現政權與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越脆弱,‘造反者’就越有可能利用民眾的不滿並最終贏得他們的支持。”在1945—1949年這一輪“政治資源交換”的國共博弈中,共產黨終成最大的贏家。

2013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