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兩支“小樂隊”(第5/10頁)

在卡納裏斯掌管下,德國軍事情報局成為反抗集團一個重要據點,核心人物是卡納裏斯的副手漢斯,奧斯特少將(Hans Oster,1887—1945),許多行動都是由他策劃的,推翻希特勒政權以後,計劃由他擔任新政府最高軍事法院院長。

希姆萊很早就對卡納裏斯有懷疑,1944年2月他被解除職務,接著被軟禁在家,這樣他便沒有參與7月20行動的謀劃。但7月20事件後他仍然被捕,1945年4月8日和奧斯特以及記者卡爾·薩克(Karl Sack,1896—1945)等另外三人被納粹黨衛隊臨時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第二天淩晨在弗洛森堡集中營被絞死。

“7·20事件”牽涉到的中將有4名,除上面提到的弗裏茨·梯勒外,還有保羅·馮·哈塞(Paul von Hase,1885—1944)、卡爾·馮·圖根(Karl Freiherr von Thüngen,1893—1944)和古斯塔夫·馮·齊爾別格(Gustav Heisterman von Ziehlberg,1898—1945),這幾個人除哈塞外後來都被槍決。哈塞時任柏林城防部隊司令,負責實施逮捕柏林首要納粹分子的行動。但他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把任務交給大德意志步兵團的奧托-恩斯特·雷默爾少校(Otto-Ernst Remer,1912—1997),認為雷默爾是個“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普魯士軍人。雷默爾起初確實按命令做了,但當逮捕戈培爾時後者告訴他元首並沒有死,還讓他親自和希特勒通了電話。聽到希特勒的聲音並且在電話中被元首提升為上校,雷默爾立即180度大轉彎,轉而去逮捕那些“反叛分子”,包括哈塞將軍。8月8日按照希特勒的特別命令,哈塞被絞死在鯿魚湖監獄。

有大功的雷默爾隨即被任命為元首護衛旅(Führerbegleit brigade,後來升級為師)旅長,1945年1月晉升少將,年僅32歲,是德軍最年輕的少將。戰後他和一些人創建了極右翼的“帝國黨”(Sozialistische Reichspartei Deutschlands,社會主義帝國黨,簡稱SRD),1951年5月在下薩克森州議會獲得16個席位,10月又在不萊梅市議會獲得8個席位。1952年10月聯邦德國憲法法院判決該黨違憲,但在那之前(9月12日)他們已經自行宣布解散。此外,雷默爾還以否認“大屠殺”聞名。

在這些將軍中,還有兩名黨衛隊高級官員也很值得注意。一個是德國刑事警察局局長阿瑟·內貝(Arthur Nebe,1894—1945),另一個是波茨坦和柏林警察局局長、1933年起就是納粹黨國會議員的沃爾夫-海因裏希·馮·赫爾多夫(Helldorf,Wolf-Heinrich Graf von,1896—1944)。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內貝是一名志願兵,兩次因敵方施放毒氣受傷。1920年進入柏林刑事警察局做刑事偵查工作,1931年加入納粹黨,成為納粹在警察系統中的重要人物,任“黨衛隊師指揮官”,軍銜警察中將。1933年認識反抗組織重要人物漢斯·奧斯特,1938年蘇台德危機軍官們計劃逮捕希特勒和納粹其他首要分子,他曾提供有關情報。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他被希姆萊挑選擔任特勤B隊指揮官。內貝曾經請求轉到國際刑警組織工作以逃避這項殺人任務,但被貝克、奧斯特等人勸阻,認為他留在蓋世太保更能發揮作用。他確實為反抗組織提供了不少重要情報,例如1942年簸箕湖會議後他就向反抗組織提供了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信息。然而,留在蓋世太保裏,也就身不由己地犯下大量殺害猶太人的罪行。7月20日內貝的任務是逮捕並處決希姆萊,事發後他曾躲藏起來,但還是沒能逃脫被捕並被判處死刑的命運,1945年3月21日在鯿魚湖監獄被絞死。

赫爾多夫1926年就加入納粹黨,1931年成為“沖鋒隊”成員並且是“沖鋒隊”柏林地區的頭目。1933年成為柏林-勃蘭登堡地區黨衛隊領導人,同時被選為國會議員,和戈培爾頗有交情。後來知道,從1938年起他就和反抗分子有來往,1944年7月20日他的任務是指揮所屬柏林警察,先是不幹預反抗組織的行動,然後幫助新政府維持秩序。行動失敗後他即被捕,8月15日和另外三人一起在鯿魚湖監獄被處死。希特勒得知赫爾多夫參與反抗活動後極為惱怒,命令在執行絞刑時把他放在最後一個,讓他先看同夥們怎樣一個個痛苦地死去。

“7·20事件”還牽涉到多名少將,失敗後許多人也被逮捕並被處死,但也有幾個人幸運逃脫,其中值得一說的是情報軍官魯道夫·格斯多夫(Rudolf Christoph Freiherr von Gersdorff,1905—1980),他在表弟、反抗組織重要人物赫爾曼·馮·特列斯科的副官法比安·馮·施拉勃倫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1907-1980)影響下很早就參與反抗活動,一次刺殺行動便計劃由他實施。原來,1943年3月21日希特勒要在柏林參觀繳獲的蘇軍武器,戈林、希姆萊、凱特爾、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茲(Karl Dönitz,1891—1980)等首要人物都將到場,格斯多夫被安排引導他們參觀並為他們講解。他在大衣口袋裏藏了兩枚定時爆炸裝置,計劃屆時與希特勒同歸於盡。然而希特勒只匆匆走過展區沒怎麽看就離開了,他只好進洗手間在最後一秒鐘停止引爆,幸運地未被發現。1943年4月,作為德軍中央集群情報軍官他偶然發現了“卡廷事件”群葬坑,這使他頓時成為知名人物,也就沒有人想到他會與反抗集團有關。1944年7月20日他參與了爆炸器材的準備,但由於知情者沒有人供出他來,使他成為少數逃過此劫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