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邊界問題(第2/2頁)

與失去大片領土相伴,大量德國人背井離鄉成為難民,一般估計約1,200萬,還有人認為高達1,600萬。逃亡途中喪生的估計有上百萬,有幸活下來的大多數到了西方三國占領區,即後來的聯邦德國。當時美占區人口約1,800萬,英占區人口約2,200萬,法占區人口約380萬,合在一起約4,380萬,加上蘇占區的1,700萬,也才6,000萬,可見從“東部”逃亡來的人所占比例之大。

“二戰”結束時逃亡途中的德國東部難民,基本上是婦女、兒童及老人。

“二戰”德國失去的“東部”不但面積相當大,而且是歷史上不少德國名人的故鄉。例如,數學家克裏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第一次世界大戰四部曲聞名的阿諾德·茨威格(Arnold Zweig,1887—1968),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等等。

失去這些地方,還讓德國失去兩所十分重要的大學,那就是1544年建立於東普魯士首府的柯尼斯堡大學和1702年創建、位於下西裏西亞的布雷斯勞大學。

德國統一之後,1990年和波蘭簽訂《德波邊界條約》,再次確認“奧德一尼斯線”。“二戰”結束後失去“東部”對於德國不啻有如“斷臂之痛”,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然而德國人痛定思痛,理智地接受了這個嚴酷的現實,並未提出異議。他們承認,由於發動侵略戰爭,傷害了別人,不能不受到懲罰。這對我們認識日本和鄰國的領土爭端應該會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