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曼施坦因:普魯士軍人與希特勒關系一例(第2/3頁)

攻下塞瓦斯托波爾以後論功行賞,希特勒立即將曼施坦因提升為元帥,超越了他不久前的上級赫普納。盡管克裏米亞戰役打得也很艱苦,歷時之久,付出代價之高昂,都是德軍原來沒有想到的,但與當時蘇聯戰場其他部隊表現相比,已經算的上是一個大大的“亮點”了。“南集群”其他部隊的雖然於11月20日攻下俄羅斯南部重要城市羅斯托夫,但蘇聯紅軍隨即展開猛烈反攻,德軍難以招架,11月28日,倫德施泰特在得到總參謀部同意的情況下命令部隊撤離。然而兩天後希特勒就下令停止撤退,倫德施泰特再次懇求撤退,遭到元首拒絕,便以治病為由提出辭職並獲得批準。接任的是瓦爾特·馮·賴歇瑙元帥,但他上任僅一個多月,1942年1月17日便在飛回萊比錫治病途中飛機迫降時身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防軍高級將領裏賴歇瑙是少有的納粹積極擁護者,早在納粹上台之前,就由他叔父(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介紹認識希特勒並且加入納粹黨,而在當時是禁止軍官加入政黨的。他曾勸說戈林解決“沖鋒隊”以換得軍隊對納粹黨的支持,希特勒兩次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都因其他將領的反對沒能成功。入侵波蘭時,他任南集群第10集團軍司令官,法國戰役指揮B集群所屬第6集團軍。

裏布元帥指揮的“北集群”以攻占列寧格勒為目標,雖然11月8日就攻下外圍重要城市、交通樞紐季赫溫,但蘇軍隨即發動猛烈反攻,12月9日奪回該城。季赫溫之役不僅牽制了大量德軍(包括裝甲部隊),而且造成德軍重大傷亡。希特勒把這歸咎於裏布,說:“裏布已經老糊塗了,……失去了他的膽識,有如一個真誠的天主教徒,只會祈禱而不會進行戰鬥。”1942年1月,裏布離職,此後再也沒有被啟用,接任的是原第18集團軍司令官格奧爾格·馮·屈希勒將軍(Georg Karl Friedrich Wilhelm von Küchler,1881-1968)。與當時不少國防軍將領不贊成進攻蘇聯不同,屈希勒是支持進攻蘇聯的,所以他和賴歇瑙一樣也是希特勒中意的人。此後他一直指揮北集群,盡管1942年6月30日希特勒又提升他為元帥,但始終沒能攻下列寧格勒。1944年1月蘇聯紅軍突破德軍封鎖,屈希勒要求撤退以挽救北集群使其免遭全殲,但這使他也被撤職。

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群”是三個集群中兵力最強的一個,經過三個多月的戰鬥,終於在1941年10月2日發起對莫斯科的進攻。那一天希特勒異常興奮,說:

在三個月準備之後我們終於有可能在冬季到來之前粉碎我們的敵人,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今天開始年內最後的戰鬥。

然而,鐵的史實卻是德軍不但沒能在冬季到來之前粉碎蘇聯紅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仍然攻不下莫斯科,面對反攻的蘇軍不得不後撤。

相比之下,1942年7月曼施坦因攻占塞瓦斯托波爾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喜訊。此後他轉戰南北,幾乎到過蘇聯境內所有主要戰場,參加過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任務是救援被圍德軍突圍)、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第聶伯河諸戰役,而且經常是受命於危難之時。

1943年3月10日曼施坦因(時任德軍南集群司令官)在烏克蘭前線一機場迎接希特勒。右一為德國空軍元帥沃爾弗拉姆·馮·李希霍芬,右二(後排)為希特勒專機飛行員漢斯·鮑爾。

然而,盡管曼施坦因才幹超群,最終還是改變不了不義之師必敗的命運。雖然極得希特勒器重,但和國防軍其他許多高級將領一樣,仍然免不了與希特勒多次發生爭執,到頭來還是步博克等人後塵,被撤銷職務並且退役(1944年3月31日)。這時他還沒滿57歲,對於元帥那樣的高級軍官來說應該正是最佳年齡。賦閑在家以後,“7·20”密謀集團主要成員之一赫爾曼·馮·特列斯科(Herrmann Karl Robert von Tresckow,1901—1944)曾經和他接觸,遊說他參加反抗行動。曼施坦因回答說:“普魯士元帥不會反叛”,表示擔心那樣做有可能引發德國內戰。不過他也沒有向蓋世太保、黨衛隊告發他們。

1945年1月底,蘇聯紅軍迫近時曼施坦因攜家西逃,向英軍投降。1946年紐倫堡審判期間他出現在法庭上,但不是作為被告而是作為證人。後來(1949年8月)在蘇聯的壓力下英國軍事法庭才對他進行審判並且判處18年徒刑,但只服刑4年便以就醫為由將他釋放。曼施坦因隨即被西德總理阿登納聘為高級顧問,由於在最初幾年對西德國防軍恢復與建設的影響,他被視為“非正式的總參謀長”。每年生日慶典,都有大批德國和北約高級將領登門祝賀。西方不少人把他捧得高而又高,說他不僅是德國最偉大的將軍之一,而且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幾乎超出通常的傳奇人物,成了一個具有超人本領的神話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