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老辦法屢試不爽:胡蘿蔔加大棒

希特勒回到柏林以後僅僅兩周,1940年7月19日,便對德軍將領大賞“胡蘿蔔”,一次就將12名將軍晉升為元帥,15名將領(陸軍10名,空軍5名)晉升為大將(Generaloberst,四星將軍),其余軍官自然也各有升賞。12名晉升元帥的將軍是:

卡爾·馮·倫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1953),這批德國將領中年齡最大、資歷最深的一個,納粹上台時已經是步兵上將,1938年3月1日晉升大將。

威廉·馮·裏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納粹上台時為中將,1934年1月1日晉升炮兵上將,1939年11月1日晉升大將。

費多爾·馮·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納粹上台時為中將,1935年3月1日晉升步兵上將,1938年3月15日晉升大將。

西格蒙特·威廉·利斯特(Siegmund Wilhelm List,1880—1971),納粹上台時為中將,1935年10月1日晉升步兵上將,1939年4月20日晉升大將。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納粹上台時為少將,1933年10月1日晉升中將,1936年4月20日晉升炮兵上將,1938年2月4日晉升大將並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von Kluge,1882—1944),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時為上校,但2月1日即晉升少將,1934年4月1日晉升中將,1936年8月1日晉升炮兵上將,1939年10月1日晉升大將。

埃爾文·馮·維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1—1944),納粹上台時為上校,1934年晉升少將,1935年晉升中將,1936年晉升步兵上將,1939年9月晉升大將。

威廉·凱特爾(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1946),納粹上台時為上校,1934年4月1日晉升少將,1936年1月1日晉升中將,1936年8月1日晉升炮兵上將,1938年11月1日晉升大將。

瓦爾特·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1884—1942),納粹上台時為上校,1934年2月1日晉升少將,1935年10月1日晉升中將,1936年10月1日晉升步兵上將,1939年10月1日晉升大將。三次晉升都在10月1日,那一天成了他這個1932年就加入納粹黨的普魯士軍人的“吉日”。

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1885—1953),納粹上台時為中校,1933年8月1日晉升上校,1935年10月1日晉升少將,1937年4月1日晉升空軍上將。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納粹上台時為中校,1933年10月晉升上校,1934年晉升少將,1936年晉升中將並任空軍參謀長,1938年10月1日晉升空軍上將。

艾爾哈德·米爾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1892—1972),12人中最年輕的一個,這時剛48歲。他的情況十分特殊,需要說一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2歲的米爾希以炮兵少尉身份參戰,後來成為偵察機飛行員,還當過戰鬥機中隊長。戰後轉入民航業,1926年參與創建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並擔任其首任總經理。1933年納粹上台,戈林當上帝國航空部長,打著發展民航的幌子重建德國空軍,亟須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看中米爾希,勸說他加入納粹黨,成為自己的重要助手,負責飛機的研制、生產。“一戰”結束時米爾希的軍銜只是上尉,這時(1933年10月28日)卻給了他上校軍銜。接著,1934年3月24日晉升少將,1935年3月28日晉升中將,1936年4月20日晉升空軍上將,1938年11月1日晉升大將。

尤其特別的是,米爾希的父親是一個猶太人,按照納粹1935年《紐倫堡法》,他應該算“半猶太人”,但戈林卻聲稱他父親不是猶太藥劑師安東·米爾希而是一個名叫卡爾·布勞爾的雅利安人,還專門發給米爾希一紙“德意志血統證書”。戈林有一句名言:“在德國空軍,誰是猶太人我說了算。”

就在晉升12位將軍為元帥這一天,納粹將其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晉升為“帝國元帥”,並且恢復設置“大十字勛章”,不過到戰爭結束也只授給了戈林一個人。希特勒自己,始終只佩戴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得到的鐵十字獎章。

在這12名晉升元帥的人裏,納粹上台時軍銜最高的倫德施泰特是上將,博克、裏布和利斯特3人是中將,布勞希奇是少將,另外6人是校官(凱特爾、克魯格、賴歇瑙和維茨勒本是上校,凱塞林和施佩勒是中校),米爾希更只是上尉。在短短7年時間裏,他們就晉升到元帥的高位,恐怕是大多數人原來想也不敢想的。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瘋狂擴軍備戰,德國武裝力量迅速“膨脹”,從10萬人發展到幾百萬人,在發動法國戰役之時,已經擴充到陸軍420萬人,空軍100萬人,海軍18萬人。另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0萬人,這讓德國用於法國戰役的兵力達到157個師(其中135個師用於第一線,42個師作為總預備隊),330萬人。軍隊“膨脹”幾十倍,為軍官升遷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而且“受惠”的不僅限於上層軍官。塞克特當年的做法,為此奠定了基礎。拿破侖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納粹德國,能夠當上將軍的“好士兵”之多,在世界歷史上也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