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曼施坦因:普魯士軍人與希特勒關系一例

從1936年4月20日布隆伯格晉升元帥開始到1945年4月25日羅伯特·馮·格萊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1892—1945)晉升元帥,納粹德國先後授予28人元帥軍銜,其中2人為海軍元帥,1人為“榮譽元帥”。在這些人中,獲授不算早(1942年7月1日)的曼施坦因被許多人認為是“二戰”德軍將領中最傑出的一個。從他的經歷,我們也許可以對普魯士軍人與希特勒的關系看出一點眉目來。

埃裏希·馮·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在柏林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是炮兵上將愛德華·馮·萊文斯基(Eduard von Lewinski,1829—1906)的第10個孩子。他母親的妹妹嫁給了陸軍中將格奧爾格·馮·曼施坦因(Georg von Manstein,1844—1913),兩人不能生育,埃裏希出生前,父母已決定要把他過繼給他們,這樣他一生下來用的就是養父的姓。他的兩位祖父(生父的父親和養父的父親)以及一個舅舅,也都是普魯士將軍,他的另一個姨父則是大名鼎鼎的興登堡元帥。出生在一個如此典型、如此顯赫的普魯士軍人世家,小埃裏希想不從軍而走其他道路恐怕也不容易。

曼施坦因13歲開始少年軍校生活,6年後(19歲)入伍,以見習軍官身份在近衛步兵第3團服役。1913年(26歲)進入位於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普魯士軍官學校。那是普魯士最重要的軍事學校,只有在這所學校畢業,才有可能進入總參謀部工作。西方軍事理論奠基人、《戰爭論》(Vom Kriege)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1—1831)便是這所學校第一屆畢業生(1801年),並於17年後(1818年)擔任其校長。“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克勞塞維茨最為人知的名言,原話“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mit anderen Mitteln”(戰爭只不過是政治以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後來許多著名普魯士將領,包括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元帥(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都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曼施坦因在東西兩線都作戰過,並且在波蘭戰場受過重傷,具備實戰經驗,戰爭結束時是一名上尉參謀軍官。戰後他仍然在魏瑪共和國軍隊中服役,1927年晉升少校並且進入總參謀部工作。這時,負責部隊摩托化的奧斯瓦爾德·盧澤將軍(Oswald Lutz,1876—1944)及其助手海因茨·古德裏安提出要把坦克作為獨立軍事力量使用,不像“一戰”那樣只用於配合、協助步兵作戰。但這個意見並不容易被較為保守的總參謀長貝克將軍等人接受,曼施坦因便提出發展自行火炮(Sturmgeschütze)的建議,後來這種武器在戰爭中確實發揮了不小作用。附帶說說,1935年11月盧澤被任命為德軍摩托化部隊司令官,成為德國第一位坦克將軍。但他1938年即退役,這樣古德裏安就成了第一位真正指揮坦克部隊作戰的德軍將領。

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陸軍副總參謀長。作為總參謀長貝克將軍的助手,他和貝克一起抵制過納粹黨向軍隊的滲透,並且因為在1938年2月新成立的最高統帥部裏為陸軍與戈林領導的空軍爭權,被調離總參謀部,到西裏西亞省裏格尼茨(Liegnitz,現在波蘭的Legnica)擔任第18步兵師師長。在蘇台德危機期間,他曾經致信老上級貝克將軍,表示同意他對進攻捷克的看法,但又希望貝克不要辭職,“不要走得太遠”。

1939年4月20日是希特勒50周歲生日,曼施坦因發表過一個講話,稱希特勒是“上帝派來拯救德國的領導者”。這種贊頌國家領導人的做法並非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不大好用職業軍人的職責來解釋。有人認為,他後來受希特勒重用,除法國戰役的謀劃得其欣賞外,那個稱頌恐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和許多國防軍將領一樣,直至“二戰”結束,曼施坦因也沒有加入納粹黨。在他們看來,國防軍畢竟不是“黨衛軍”,屬於國家,並不屬於某一個政黨,他們聽從希特勒指揮,因為他是國家元首。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曼施坦因擔任南集群參謀長。1940年5月法國戰役,擔任A集群參謀長,兩次都在倫德施泰特手下。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他擔任第56坦克軍軍長,屬埃裏希·赫普納指揮的第4裝甲集團軍,在威廉·馮·裏布元帥(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指揮的“北集群”,以奪取列寧格勒為目標。不過到9月12日,他就被調到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集群”指揮第11集團軍,因為原來的司令官尤金·馮·索伯特上將(Eugen Siegfried Erich Ritter von Schobert,1883—1941)在一次飛行觀察交戰陣地後降落位置正好是蘇軍布雷區,機毀人亡。

第11集團軍由德軍第30軍(3個步兵師)和第54軍(1個裝甲師、3個步兵師)以及數量可觀的炮兵組成,另外還有1個羅馬尼亞山地軍(2個山地師、1個步兵師)和部分意大利海軍,配合作戰的是德國空軍上將沃爾弗拉姆·馮·李希霍芬指揮的空軍第8軍,有約600架飛機。從指揮一個軍到指揮一個集團軍,對曼施坦因無疑是一次重要遷升,但他的任務也極其艱巨:攻占克裏米亞半島。他於9月12日上任,1942年7月4日才攻下塞瓦斯托波爾,歷時9個多月,其中塞瓦斯托波爾包圍戰(Belagerung von Sewastopol,蘇聯稱Оборона Севастополя,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歷時250天,大大阻滯了南線德軍的進攻。戰事之慘烈,與此前的波蘭戰役、法國戰役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蘇軍付出沉重代價,但德軍損失也不小,減員極其嚴重。它的第170步兵師就不得不撤掉一個旅,把人員編入其他部隊,以保持戰鬥力。曼施坦因自己承認損失24,000人(包括戰死和失蹤,失蹤者後來被證明絕大多數也已死亡),而這還只是德軍的損失。後來塞瓦斯托波爾成為蘇聯衛國戰爭12座“英雄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