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撕毀《凡爾賽和約》買得人心

魏瑪共和國歷屆政府的總理和主要成員,即便算不上政治家也算得上是政客,對《凡爾賽和約》那套在德國頭上的“緊箍”也既敢怒也敢言,還做了不少擺脫限制的小動作,但他們的勇氣也就到此為止,都不敢違背國際政治的公開規則和“潛規則”。希特勒就不同了,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所有本事都是在《我的奮鬥》所描述的那種“奮鬥”中學來的。納粹黨其他要員,除個別例外,如戈培爾是海德堡大學日耳曼學博士,大多數也和希特勒類似,懂得的只是街頭無賴的遊戲規則。

納粹1933年上台執政以後,首先做的自然是打擊政治對手,鞏固自己一黨專制的地位,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復和發展經濟,收買民心。緊接著,重整軍備成了頭等大事,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很快就不再只是談談而已,有了實際行動。當然,一開始還是秘密進行的。應該說,這樣做符合當時大多數德國人的意願,也符合普魯士將軍們的想法。正是在重整軍備這一點上,普魯士軍人與來自慕尼黑的街頭無賴們有了第一次合作,而且合作得不錯。

希特勒上台不久,便命令陸軍在1934年10月1日以前把規模從《凡爾賽和約》限定的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要求海軍建造兩艘2.6萬噸級軍艦,但要保守秘密,公開場合只說“改進”1萬噸級軍艦的事。那兩艘軍艦建成後,分別以18—19世紀普魯士傑出將領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1755—1813)和奧古斯特·馮·格奈士瑙(August Graf Neithardt von Gneisenau,1760—1831)的名字命名,成為德國海軍兩艘主力艦。《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的潛水艇也在秘密建造之中,到進攻波蘭時已經完成47艘,還有7艘即將造好。此外,兩艘3.5萬噸級主力艦、4艘萬噸級巡洋艦、5艘驅逐艦也已下水。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得擁有作戰飛機,使它喪失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的很大的空軍優勢。納粹黨“二號人物”戈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空軍服役,曾經是著名李希霍芬戰鬥機中隊的成員,並且繼李希霍芬之後擔任過中隊長。1933年納粹執掌政權以後,他成了大忙人,身兼數職,其中之一便是表面上只管民用航空的航空部長,實際上做的卻是秘密重建空軍,在航空體育的幌子下訓練空軍作戰人員。1935年3月13日戈林正式宣布重建德國空軍,不久又宣稱德國空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當。他說這些話並非虛誇,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空軍已經發展到26萬人。

就在戈林宣布重建德國空軍之後兩天(1935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第二天簽署法令,恢復被《凡爾賽和約》取消的義務兵役制,組建36個師、50萬人的陸軍部隊,而且這個數字也很快就被突破。德國人曾經寄希望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興登堡元帥,稱他為“救星”,但他畢竟老了,在洗雪民族屈辱上第一個真正做了點實事的竟是那個曾經被他和大多數普魯士軍人看不起的“奧地利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