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戰爭的第二十一年。阿爾基比阿德斯應召來到薩摩斯。優波亞的暴動和“四百人”政府的傾覆。基諾塞馬戰役。(第3/9頁)

88 阿爾基比阿德斯發現提薩佛涅斯去了阿斯蓬都斯,他自己率領13艘艦船駛往那裏,他向在薩摩斯的雅典人許諾,他肯定會為他們作出一個重大貢獻,因為他或者把腓尼基人的艦隊帶回雅典,或者無論如何要阻止該艦隊與伯羅奔尼撒人聯合起來。長期以來,他一直清楚,提薩佛涅斯絕對沒有把腓尼基人的艦隊帶來的意思;他盡力想在伯羅奔尼撒人的心目中造成一個印象,認為提薩佛涅斯與他本人以及雅典人之間親密友好,這樣,可以迫使提薩佛涅斯加入他們一邊。於是,阿爾基比阿德斯起錨東航,駛往法塞裏斯和考努斯。[11]

89 這時,“四百人”政府派往薩摩斯的使者們回到雅典。他們轉達了阿爾基比阿德斯的答復,告訴他們要寧死不屈,向敵人展示出英勇頑強的姿態,並說他對軍隊與他們和解以及戰勝伯羅奔尼撒人抱有很大希望。此前寡頭政府中的多數人已對寡頭制不滿,如果他們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安全保證的話,他們非常願意退出寡頭政府,阿爾基比阿德斯的答復立即極大地增強了他們退出寡頭政府的決心。[2]現在,這些人組織起來,強烈抨擊行政當局,他們的領導人是一些主要的將軍和寡頭政府中任職者,諸如哈格濃之子塞拉麥涅斯、斯基裏亞斯之子阿裏斯托克拉提斯和其他一些人;盡管他們屬於寡頭政府中最重要的成員(像他們所說,他們害怕在薩摩斯的雅典軍隊,最害怕阿爾基比阿德斯,他們也害怕他們派往拉棲代夢的使者在沒有得到民眾授權的情況下,做些有損於邦國的事情),他們沒有堅持反對把權力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但是強烈主張“五千人”應當指定出來,使這個團體不僅僅在名義上存在而且實際上也存在;主張政府應當建立在更加公平合理的基礎上。[3]但是,這只是他們的政治口號;他們中的多數人受個人野心的驅使,他們的政治活動的確造成對寡頭制政府的致命打擊,而民主制得以產生。因為在寡頭制下,所有人都立即聲稱,不但不與其他人平等,甚而每個人都有資格成為其同胞的領袖和主人;而在民主制下,沒有當選的侯選人更容易接受其失敗,因為被平等的人擊敗並不能使他感到羞辱。[12][4]但是,對寡頭制反叛者最明顯的鼓勵是阿爾基比阿德斯在薩摩斯的勢力,他們自己都相信寡頭制是短命的。現在,他們為誰該首先成為民眾的領袖而展開競爭。

90 同時,在“四百人”政府的領導人和成員中,最敵視民主政體的人是弗利尼庫斯,他在薩摩斯指揮軍隊期間,就與阿爾基比阿德斯發生爭執;[13]阿裏斯塔庫斯憎恨民主制,是民主制的頑固不化的敵人;還有皮山大[14]、安提豐[15]和其他最有權勢的人物。他們剛剛奪取政權,就遇到在薩摩斯的軍隊背叛他們,並宣稱擁護民主制。他們就從寡頭黨人中選派使者前往拉棲代夢,[16]要求他們想盡辦法商訂和約,並在愛提奧尼亞修築城墻—他們的使者從薩摩斯返回後,他們現在加快了修築進度。他們看到,不僅是一般民眾,連他們自己曾經最信任的同黨,都轉而反對他們。[2]他們對於雅典的局勢,對於薩摩斯的局勢,都同樣地感到惶恐不安,於是急忙派遣安提豐、弗利尼庫斯和其他十人受命前去與拉棲代夢人無條件地簽訂和約,不論對方提出什麽條件,一律接受。

[3]同時,他們更積極地加緊修築在愛提奧尼亞的城墻。現在,這道城墻按照塞拉麥涅斯及其支持者的看法,主要不是用於阻止在薩摩斯的軍隊的進入,如果他們企圖強行闖入比雷埃夫斯港的話;而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能夠讓敵人的艦隊和軍隊進入。[4]因為愛提奧尼亞是靠近比雷埃夫斯港入口的一個防波堤,現在所修築城墻使之與陸地一側已有的城墻連接起來,這樣,少量士兵把守就可以控制比雷埃夫斯港的入口;靠陸地一側的舊城墻和目前正在修築中的延伸到海面一側的新城墻,交會於狹窄港口入口處的兩個燈塔中的一個燈塔所在地。[5]他們還把比雷埃夫斯最大的倉庫以城墻圍起來,使之與他們新建的城墻直接相連,以便他們自己控制這個倉庫;還強迫人們把所有運進港口的谷物全都卸在那裏,強迫他們把現有的谷物全都儲存在那裏;他們出售時,就從倉庫裏取出。

91 塞拉麥涅斯對於這些措施早有怨言,使者們從拉棲代夢返回,並未簽訂任何全面和約。這時候,他斷言這道城墻可能導致城邦毀滅。[2]正在這個時候,42艘來自伯羅奔尼撒的艦船,包括一些來自羅克裏斯和塔林敦的西西裏人和意大利人的艦船,應優波亞人的邀請,已經停靠在拉哥尼亞的拉斯附近,準備航往優波亞。這些艦船由斯巴達人阿吉山德之子阿吉山德裏達斯指揮。塞拉麥涅斯斷定,這支艦隊原本就不是去援助優波亞人的,而是援助正在愛提奧尼亞設防的寡頭黨人的,除非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否則不等雅典人明白過來,雅典城就淪陷了。[3]這種言辭並非造謠中傷,事實上遭到譴責的那些人的確有著此類計劃。他們的第一個願望是在不放棄帝國的前提下建立寡頭制;如果這個願望落空了,他們就控制艦船和城墻,保持獨立;假如這個願望也化成泡影,他們與其成為民主制恢復後的第一批犧牲品,不如下決心招請敵人來簽訂和約,放棄城墻和艦船,只要能夠保全他們的身家性命,不惜任何代價保住對政府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