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波斯戰爭結束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1] 從霸國發展到帝國。(第4/8頁)

圖5 古典時代的拉哥尼亞和美塞尼亞

103 同時[34],伊索麥的暴動者經過10年的抗戰,再也堅持不下去了,於是就向拉棲代夢人投降。條件是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他們撤離伯羅奔尼撒,並且永不踏上這塊土地。[2]如果以後有人再來,任何人發現並捉住他,都可以把他作為奴隸。眾所周知,拉棲代夢人從德爾斐得到一個古老的神諭,大意是說應當讓伊索麥的宙斯的祈禱者離去。[3]於是,他們帶著他們的子女和妻子離開伯羅奔尼撒。這時,雅典人由於對拉棲代夢人的仇視,就接收了他們,並且把他們安置在諾帕克圖斯。這個城鎮是他們新近從奧佐裏亞的羅克裏斯人手中取得的。

[4]雅典人還接收麥加拉加入雅典同盟;麥加拉人與科林斯人發生邊境糾紛,後者發動戰爭,致使麥加拉憤然脫離拉棲代夢同盟。這樣,雅典人占領了麥加拉和佩蓋[35],幫助麥加拉人修築由麥加拉到尼塞亞[36]的長城,並且派遣軍隊駐守。這是科林斯人對雅典人懷有刻骨仇恨的主要原因。

104 同時[37],埃及邊境上的利比亞人的國王普桑麥提庫斯之子伊納羅斯,以法羅斯以南的馬裏亞城為中心,發動了幾乎遍及整個埃及的暴動,力圖脫離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38]的統治。他自立為王,並請求雅典人援助。[2]當時碰巧雅典人及其同盟者的200艘艦船準備出征塞浦路斯,[39]他們便放棄這次遠征,來到埃及,[40]由海上進入尼羅河河口,溯河而上。他們控制了尼羅河和孟斐斯城的三分之二,正全力以赴進攻余下的三分之一,一個叫作白塞的地方。逃難的波斯人和米底人以及未參加暴動的埃及人都在那裏。

105 在這個時候,雅典人又派遣一支艦隊在哈利埃登陸。他們在這裏與一支由科林斯人和愛皮道魯斯人組成的軍隊交戰,結果科林斯人獲勝。後來,在基克魯菲裏亞附近,雅典的艦隊和伯羅奔尼撒的艦隊發生海戰,結果雅典獲勝。[2]之後,雅典和埃吉那的戰爭爆發,在埃吉那附近,雅典人和埃吉那人發生大規模海戰,雙方都有同盟者支持,雅典人獲勝,俘獲敵人70艘艦船。接著,雅典人在斯特羅布斯之子列奧克拉特斯的指揮下在埃吉那登陸,開始圍攻埃吉那城。[3]這時,伯羅奔尼撒人為了援助埃吉那人,派出300名重裝步兵來到埃吉那,這支軍隊曾經幫助過科林斯人和愛皮道魯斯人。同時,科林斯人及其同盟者占領革拉內亞高地,居高臨下,攻入麥加裏德,他們相信,由於雅典人分別在埃吉那和埃及投入重兵,因此,如果他們要援助麥加拉人的話,就只能撤除對埃吉那的包圍。[4]但是雅典人並未撤走他們在埃吉那的軍隊,他們召集留在雅典的老年人和年輕人[41],這支軍隊在米隆尼德斯的指揮下,進入麥加裏德。[5]在這裏,雅典人和科林斯人交戰,勝負未決。雙方收兵後,都認為自己是獲勝者。[6]但是,在這次戰役中未占到便宜的雅典人,在科林斯人撤兵之後,豎立了一塊勝利紀念碑。科林斯人則受到自己城裏的年長者的奚落,他們做好準備,大約在12天後,又來到這裏豎立他們的勝利紀念碑。雅典人從麥加拉出擊,擊潰了正在那裏建立紀念碑的小分隊,進而和其余的軍隊交戰,並把他們打敗了。

106 戰敗的科林斯人在撤退的時候,他們當中為數不小的一支,由於雅典人的追擊,又不識路,沖入一塊私人的田園,園地四周都有深溝,沒有出路。雅典人得知這個地方的情況後,就用他們的重裝步兵封鎖出口,用輕裝步兵把園地包圍起來,把所有進入溝裏的人都用石頭砸死。科林斯人在這裏遭到沉重打擊。他們大部分的軍隊撤退到科林斯去了。

107 大約在這個時候[42],雅典人開始修築由雅典到達海邊的長城,一條通向法勒倫,一條通往比雷埃夫斯。(見圖6)[2]同時,佛基斯人進攻多利斯,這是拉棲代夢人的原始家鄉,包括波裏昂、基提尼昂、愛裏尼昂等城鎮在內。當他們攻陷了一個城鎮之後,拉棲代夢人就派遣他們自己的重裝步兵1500人和同盟軍1萬人來援助多利斯人。這支軍隊由克裏奧姆布羅圖斯之子尼科米德斯代替國王普雷斯托阿那克斯(波桑尼阿斯之子)指揮,因為國王尚未成年。他們迫使佛基斯人接受條件,退出他們所占領的城鎮,便開始撤兵回國。[3]如果他們由海道橫過克裏賽灣,則有可能遭到雅典艦隊的截擊;而穿越革拉內亞的陸路看來也不安全,因為雅典人占據麥加拉和佩蓋。穿越革拉內亞的通道崎嶇難行,並且總是有雅典人把守在那裏;何況此時拉棲代夢人得到消息,說雅典人準備阻止他們通過。[4]因此,他們決定留在波奧提亞,以慎重考慮哪一條行軍路線是最安全的。他們決定留在波奧提亞的另一原因,是雅典的一個黨派正在秘密地慫恿他們,希望他們終結雅典民主制,阻止修築長城。[5]同時,雅典出動其全部軍隊,以及阿爾哥斯的1000名士兵和其他同盟國各自的分隊前去進攻他們。雅典一方的總兵力達1.4萬人。[6]他們向拉棲代夢人進攻,一則聽說他們在回國路線上舉棋不定,二則懷疑他們企圖推翻民主制。[7]在雅典的軍隊中還有一些色薩利的同盟者的騎兵,他們在戰鬥期間叛逃到拉棲代夢人那邊去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