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如果它在我面前炸毀,該怎麽辦呢?”(第3/18頁)

霍格從未試圖博得部下的好感,但卻廣受愛戴與尊重。和他的兩個兄弟以及兩個兒子一樣,他畢業於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倫納德和霍奇斯在同一個師裏服役。從那時開始,他便戰功累累:他負責過阿爾坎公路的先鋒階段,指揮過向奧馬哈海灘運送給養的戰鬥。阿登戰役期間,他率領他的戰鬥部隊在聖維特立下了卓越功勛。但另外的一些人能力遠不如他——卻也沒有他那樣率直——軍銜早就比他高了。

霍格派人找來了作戰官本·科思倫少校,讓他在雷馬根以北十五英裏處找一條通往波恩的合適路線,安排右側的A戰鬥群占領雷馬根,然後掉頭向南。可是,到了六點鐘,霍格又對科思倫說,計劃已經改變,要等待新的命令。科思倫——《諾克斯維爾日報》的前任本地新聞主編兼公關經理——上一周幾乎沒有合過眼,他筋疲力盡,一頭倒在床上睡著了。

幾個小時後,倫納德接到他的頂頭上司,第三軍的米利金給他打來的電話。他們討論了倫納德第二天的任務。米利金幾乎是漫不經心地說道:“你看到遠處的小黑條了嗎?那就是雷馬根的大橋。要是你碰巧能把橋攻下來,你的大名將流芳百世。”說完,米利金掛了電話,並馬上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攻占一座橋梁本是常規的軍事步驟,但他並不真的認為會有那樣的機會。

2

大橋守軍的指揮官威利·布拉特格上尉也在通電話,希望可以加強薄弱的守衛力量。在名義上,他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隊:五百名人民沖鋒隊隊員,一百八十名希特勒青年團團員,一百二十名蘇聯志願兵,約二百二十名防空兵和火箭部隊,以及他自己連隊的三十六人。

布拉特格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本來是名教師,1924年失業後被迫投筆從戎。他明白,在緊急情況下,他只能依靠他自己的三十六人。這三十六人都是從前線下來的傷病員。人民沖鋒隊的人裏邊,只剩下六人沒有逃跑;防空部隊裏的許多人早已神秘地失蹤了,而他們的任務是操控埃佩萊·雷伊山頂上的高射炮。距大橋東端約一百碼的地方是一面十分陡峭的懸崖。布拉特格曾經試圖在通向大橋的高速公路位於雷馬根一側的入口處用樹木設置簡易障礙,但是,被惹惱的城中百姓援引了一條古老的法令,該法令禁止砍伐哪怕一棵德國的珍貴品種的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布拉特格的上司們拒絕出面幹預。

此刻,布拉特格在電話裏告訴莫德爾司令部裝備處的邁中尉,他們已經完成了四天內在兩道鐵軌中的一道上橫鋪木板的任務,魯登道夫大橋終於可以通過東行的車輛了。接著,他急切地要求派來增援部隊,因為美國人如此之近,他都可以清晰地聽見美國坦克的開炮聲。

“美國人不是去雷馬根的,”邁中尉附和著莫德爾的話,“他們是去波恩的。”他對布拉特格聽到的槍炮聲滿不在乎:那肯定是來自一小股保護大部隊側翼的美軍。

“我可是個老兵了。”布拉特格回答說。他曾經在波蘭、法國、蘇聯和羅馬尼亞打過仗。他說:“這不是小股武裝,而是大部隊。”

布拉特格失望地掛了電話,然後便走了出去。他在濃霧中摸索著朝大橋西端走去。在那裏,他遇上了卡爾·弗裏森哈恩上尉。弗裏森哈恩是個身材瘦弱、頭發灰白的中年人。他率領著一百二十名工兵,任務是在最後時刻把大橋炸毀。此刻,他正向南眺望著自己的家鄉科布倫茨,那裏的天空被大火映成了暗紅色。顯然,弗裏森哈恩正在擔心自己的家人,心情不佳。他指責布拉特格把保安連的三十六人幾乎全都派到雷馬根正西的維多利亞山去了。為什麽不讓他們在這兒守衛大橋·布拉特格惱火了——他把人布置在山上,是為了一旦美軍靠近,便可以警告弗裏森哈恩和他的工兵,好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把大橋炸毀。這兩個上尉都是矮個子,大約有五英尺五英寸高;他們彼此怒目而視,仿佛是兩只好鬥的公雞。弗裏森哈恩很是不滿,但只能聳了聳肩膀,走開了。

希斯菲爾德沒能堵上那個六十英裏長的缺口,倫納德的第九裝甲師得以順利通過。他剛剛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保衛魯登道夫大橋。和贊根一樣,希斯菲爾德也認識到了這座橋的重要性。他叫來了自己的副手漢斯·舍勒少校。他認為舍勒既能幹又謹慎,在所有還能調用的人裏邊,他是處理眼下這種危急局勢的最佳人選。他讓舍勒指揮大橋附近的全部部隊,並且負責炸橋的最後準備工作。“根據事態發展,”他補充說,“如果有必要的話,你本人可以下令將大橋炸毀。”

舍勒得意揚揚。“準備汽車!”他對自己的勤務兵喊道,“這至少值一枚騎士十字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