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霹靂”行動(第3/10頁)

最後,希特勒突然停止神經質的踱步,站在了希姆萊的椅子前。他聽之任之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好吧,希姆萊,溫克將軍今晚會去維斯瓦河集團軍群接任參謀長一職。”他轉向溫克,“進攻將在2月15日開始。”說著,他重重地坐了下去。然後,他看著古德裏安喃喃說道:“請讓我們重新開會吧。”他的笑容非常迷人,“陸軍上將,今天陸軍總參謀部贏了一局。”

幾分鐘後,古德裏安來到候見廳,筋疲力盡地坐在了一張小桌子前。凱特爾走到他身邊。“你怎麽敢那樣頂撞元首?”他喊道,“你沒看到他多著急嗎?要是他中風了怎麽辦?”

古德裏安冷冷地看著他。“一個政治家應該預料到會被頂撞,並且期待聽到無情的現實。否則,他就不能被稱為政治家。”

其他人也開始對凱特爾的指責隨聲附和,但是古德裏安卻轉身走開了。他告訴溫克,發布命令,在2月15日發動進攻。

2

空軍元帥阿瑟·T.哈裏斯爵士今年五十三歲,身材矮胖健壯,精力充沛。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應征入伍,在羅得西亞步兵團擔任司號員。參加過赴西南非的德國殖民地的歷次遠征之後,他發誓再也不去行軍,於是便加入了皇家空軍。如今,他領導著轟炸機大隊。當天夜裏,他的隊伍按計劃要發動對德累斯頓的攻擊;這是針對德國東部各主要城市的一系列大規模空襲的開始,目的是給德國的士氣最後一次重擊。“霹靂”行動,這是所有突襲的代號。它只是英國戰時內閣計劃的區域轟炸行動的又一步。在哈裏斯看來,這是結束戰爭的最佳方式。大家都叫他“轟炸機”哈裏斯,他對這個綽號絲毫不以為意。而在幾個記者的筆下,他總是被寫成“屠夫”哈裏斯,他對此也視若無睹。他認為,炸平德國的軍工生產基地是他的工作。為了完成這一工作,不得不毀壞城市,殺掉百姓。但是,這些計劃並不是他制訂的。

哈裏斯狂暴易怒,並且總是強勢地為地毯式轟炸辯護,這讓某些人很不喜歡他。不過,同樣的攻擊性卻使他深受飛行員們的喜愛,因為在執行轟炸任務時,他總是同樣堅決地爭取使用最精良的裝備和最安全的方法。

“霹靂”行動的背景深遠而復雜。諾曼底登陸兩個月後,空軍參謀長查爾斯·波特爾爵士建議,在德國接近軍事崩潰時,對德國東部的人口中心發動一系列大規模空襲;這些襲擊也許可以加速全面的投降。聯合情報委員會——一個英國情報專家小組——對於“霹靂”行動無動於衷,因為它不太可能“獲得任何有價值的勝利”。美國空軍領導人則認為,放棄精確轟炸過於魯莽。此外,美國空軍司令H.H.“哈普”·阿諾德將軍原則上也反對這種轟炸,而艾森豪威爾的心理作戰處甚至稱之為“恐怖主義”。

於是,“霹靂”行動便被暫時擱置了。1945年1月12日,蘇聯發動了大規模攻擊。十天之後,轟炸行動的指揮官對波特爾的副手諾曼·博頓利爵士建議說:“如果趁著俄國進攻的勢頭還沒有明顯減弱時開始行動,那麽,在大家看來,俄國人和我們在計劃上似乎是在緊密協作著。”

聯合情報委員會受命從這一角度重新評價“霹靂”行動。他們報告說,四天四夜的系列轟炸會導致德國難民的大批轉移,這“勢必造成巨大的混亂,幹擾軍隊有秩序地向前線運動,並妨礙德國軍事和行政機器的運轉”,並且“在物質上幫助正在東線這場關鍵戰役中激戰的俄國人,同時還將證明,從交通線,或者甚至從除煉油廠、坦克廠之外的任何目標上暫時轉移都是正確的”。此外,“向俄國人證明,英國人和美國人在目前的戰鬥中很願意幫助他們,這很可能是有政治價值的”。

1月25日,博頓利致電哈裏斯,與其討論最終將“霹靂”行動付諸實施一事。“柏林已是我的盤中餐。”哈裏斯回答說。然後,他轉達了自己在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聯絡官的請求:行動的其他目標必須是克姆尼茨、萊比錫、德累斯頓。這三個城市不僅是東部難民的主要居住中心,還是瀕臨瓦解的東部戰線的交通樞紐。

與此同時,丘吉爾恰巧也正在與空軍部長阿奇博爾德·辛克萊爵士討論這次空襲。他問,為了“痛擊正在撤離布雷斯勞(位於奧得河畔)的德國人”,皇家空軍有何計劃。事實上,這並非巧合,因為“轟炸機”哈裏斯經常拜訪首相的鄉間別墅,多次和丘吉爾討論類似“霹靂”行動的進攻,並且曾經非正式地要求開始行動。(1)

次日,辛克萊把問題轉達給了空軍參謀部。不過,“霹靂”行動的策劃人波特爾卻對這一行動沒有多少熱情。他在自己的報告中指出,應該繼續以石油為主要目標,其次是噴氣機工廠和潛水艇制造廠。一旦解決了這三類目標,他說:“我們將竭盡全力對柏林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並對德累斯頓、萊比錫、克姆尼茨等地也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