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爭的全面爆發(第2/13頁)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上,美、蘇首腦單獨會談時,提出了朝鮮的“托管”問題。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在日本投降後,“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托管”,“托管期也許要20年到30年”,“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斯大林表示,“托管期愈短愈好”,“應該邀請英國參加”。

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在會議的公告中,重申了《開羅宣言》關於朝鮮問題的決定。

但是,美國和蘇聯為了各自的利益卻將朝鮮以三八線為界,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在三八線以北,蘇軍總司令崔可夫將軍宣布:“朝鮮已成為自由民主國家”,“蘇聯將在朝鮮一切反日民主政黨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幫助朝鮮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1948年8月17日,以朝鮮共產黨為首的朝鮮各方面民主愛國人士在漢城成立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之後,在朝鮮北方各地紛紛成立了人民政權機關—人民委員會。9月6日,以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為主體,來自朝鮮各地的人民委員會的代表1100余人,在平壤舉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中央人民委員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定國號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內閣首相。

在三八線以南,美國占領軍司令霍奇將軍宣布:美軍在朝鮮的政策為“維持現狀”。美軍進入南朝鮮後,立即解散該地區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委員會,復活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機構。1945年9月19日,美國占領軍在原日本總督的基礎上成立南朝鮮軍政府,把日本殖民統治的原有體制和行政機構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1946年6月,美國總統特使埃德溫·保萊在巡視朝鮮之後,於22日在給杜魯門的報告中說:“盡管朝鮮是一個小國,從我們的整個軍事力量來看,我們在這裏擔負的責任並不大,但是,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而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就在這個地方將測驗出來,究竟民主競爭制度是不是適宜於用來代替失敗了的封建主義,或者其他某種制度—共產主義。”

1948年7月20日,在美國的操縱下,南朝鮮進行總統選舉,李承晚、李始榮當選為正、副總統。8月15日正式成立了“大韓民國”。

這時,李承晚已是73歲高齡的灰發老人。李承晚號雩南,黃海道平山人。曾就讀於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19年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首屆總統。後返美並在美國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歐美委員會。

李承晚畢生致力於尋找一種能夠使之成為朝鮮救世主的強權。他試圖讓美國來拯救朝鮮。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不僅拒絕承認他是朝鮮臨時總統,而且還指示把他的所有電文全部送到國務院。美國國務院甚至在李承晚要求去巴黎參加和平大會時,拒絕給他簽證。

美國占領朝鮮後,李承晚要求美國國務院同意他返回朝鮮,被國務院拒絕了,後在麥克阿瑟的調解下才得以回到漢城。回國途中,他在東京停留,對麥克阿瑟進行了禮節性的拜訪,對麥克阿瑟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回國後,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歷任獨立促成會中央協議會總裁、“大韓民國”代表、民主議院議長、民族統一總部總裁。

李承晚朝思暮想的是,在有生之年成為一位統一的朝鮮國家的總統。他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時間的流逝使他迫不及待。

應李承晚的邀請,美國遠東司令部司令官麥克阿瑟從東京飛赴漢城,參加總統就職儀式。

在慶典儀式上,李承晚發表就職演說後,麥克阿瑟充滿激情地說:

“在這個正義事業向前邁進的時刻,我們的勝利卻由於現代歷史上一場巨大的勝利而黯然了—一條人為的屏障分割了你們的國家,這條屏障必須而且即將被拆除。”

在一片歡呼聲中,李承晚含著眼淚緊緊地擁抱著麥克阿瑟。

“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李承晚集團於1948年8月下旬至12月上旬,同美國先後簽訂了《韓美暫行軍事協定》《韓美移交財政和財產協定》和韓美經濟援助協定。這些協定規定:允許美國顧問完全控制南朝鮮軍隊、警察及一切重要地區的建築;李承晚政府承擔美國占領軍的一切費用,美國有權在南朝鮮取得和處置任何財產;美國控制南朝鮮的對外貿易,鼓勵美國私人資本在南朝鮮投資,掌握南朝鮮的經濟命脈。

就這樣,朝鮮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根本對立的政府。兩個政府都試圖按照各自的信仰統一朝鮮。擴軍備戰成了頭等大事。

朝鮮戰爭爆發前,南朝鮮軍隊總數已達11.4萬人,陸軍共8個正規師。南朝鮮軍的武器裝備主要從美國引進。步兵師炮兵主要為105毫米榴彈炮、82毫米迫擊炮、60毫米迫擊炮、57毫米反坦克炮、60毫米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