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爭的全面爆發(第4/13頁)

第二天是星期天,下午2時,紐約成功湖聯合國大廈正在召開安理會,討論美國的提案。安理會確認,北朝鮮的部隊“對大韓民國的武裝進攻”,“構成了對和平的威脅”,請求“聯合國朝鮮委員會”盡快提出關於局勢的建議,號召“各會員國對聯合國執行本決議給予一切幫助”。

當時,由於中國的席位仍被蔣介石集團的代表所占據。蘇聯代表曾提出將蔣介石代表驅逐聯合國的提案,但遭到否決。因此,蘇聯代表從1950年1月開始就拒絕繼續出席會議。

當日下午,杜魯門登上了“獨立”號總統專機,從堪薩斯機場飛向華盛頓。

望著窗外的陣陣浮雲,杜魯門的大腦飛快地思索著,如果聽任南朝鮮淪喪,那麽共產黨的領袖們就會越發狂妄地向更靠近美國海岸的國家進行侵略。如果容忍共產黨人以武力侵入大韓民國,而不遭到自由世界的反對,那麽就沒有哪一個小國會有勇氣來抵抗來自較為強大的共產主義鄰邦的威脅和侵略。如果不對這種侵略行動加以制止,那就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如由於類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

想到這裏,杜魯門吩咐飛機上的無線電報務員發給艾奇遜一封電報,叫艾奇遜和軍政要員到布萊爾大廈參加晚餐會。

性格狹隘、獨斷和自信的杜魯門,按照“冷戰”的思維分析著朝鮮戰爭的起因和後果。杜魯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過炮兵連長。1935年當選為參議員。1945年當選為副總統。當年由於羅斯福總統去世,他繼承羅斯福成為美國第33任總統。

杜魯門執政不久,便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戰敗,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受到嚴重創傷,而美國憑借遠離主戰場的地理優勢,不僅是“未遭到大規模戰爭破壞的唯一大國”,而且大發橫財,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急劇增強,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這時,蘇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磨煉已發展為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僅次於美國的海、空軍,成為世界上第二軍事強國。

大戰一結束,美國憑借世界頭號強國的實力地位稱霸世界,蘇聯則力圖鞏固並擴大其戰爭勝利成果。美、蘇兩國矛盾日益加劇,逐漸形成了兩極體制。

杜魯門認為,蘇聯是其實現霸權的唯一障礙,必須組織力量對蘇聯加以“遏制”。正在杜魯門政府醞釀對蘇強硬政策之時,1946年2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提出一整套“遏制”蘇聯的理論和政策。

凱南認為,蘇聯對外部資本主義世界有一種傳統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蘇之間無法建立“合作”關系,必須把蘇聯看成是政治上的“敵手”,而不是“夥伴”。凱南指出,蘇聯的政策目標是力求分裂與削弱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和影響,並在一切合乎時機和會有好結果的地方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凱南提出對策說:“蘇聯對理智的邏輯無動於衷,但對武力的邏輯卻十分敏感。”因此,美國若擁有足夠的武力並準備使用它,那就用不著真正動武,便可遏制蘇聯,迫使它退卻。他聲稱必須用“削除非共產主義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軟弱地區的方法,來遏制蘇聯”。凱南的電報為美國遏制蘇聯,發動“冷戰”的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

1946年3月5日,杜魯門陪同英國首相丘吉爾到密蘇裏州的富爾敦。丘吉爾發表了“富爾敦演說”,他說:“從波羅的海邊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的裏雅斯特,一道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鐵幕”後面的中歐和東歐國家,“無一不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受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丘吉爾猛烈攻擊蘇聯奉行擴張政策,威脅歐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英語民族“聯合起來”,英、美“建立特殊關系”,共同對付蘇聯。這篇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特別聯席會議上發表《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演說》中正式提出了“杜魯門主義”。杜魯門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援助一些國家“復興”的使命。他宣布美國要包攬全球事務,要將世界一切反共力量集結起來,反對共產主義。他宣布幹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共產主義,包括可能被懷疑為共產主義性質的國內革命。據此,美國政府確立在全世界“遏制”共產主義的“遏制戰略”,並由此正式將“遏制戰略”在全球實施。

1949年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杜魯門扶蔣反共政策宣告破產;1949年8月29日蘇聯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宣告美國核壟斷地位的破產;1950年2月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一切對杜魯門來說確實緊迫。1949年底,杜魯門集中了一批專家炮制了一個絕密報告,經他審查批準,於1950年4月12日成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第68號文件《美國國家安全的目標和計劃》。這個文件標志著杜魯門的世界戰略的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