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輪到了美國

阿道夫·希特勒對日本的輕率的諾言,是他在柏林與親軸心的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經過一系列會談之後作出的。時間是在一九四一年春天,正是德國對俄國發動進攻前不久。我們從繳獲的德日會談記錄中,可以追溯出希特勒又一個重大的估計錯誤的來龍去脈。這份記錄和納粹在這段時期的其他文件表明,元首是多麽無知,戈林是多麽狂妄,裏賓特洛甫是多麽愚蠢,以至於他們不能了解美國的潛在軍事力量——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廉二世、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曾經犯過的錯誤。

希特勒對美國的政策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一個基本的矛盾。雖然他根本瞧不起美國的軍事力量,但在戰爭的頭兩年中,卻仍然盡力使美國不卷入戰爭。正如前文所述,使美國不卷入戰爭,是德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主要任務。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賄賂國會議員、試圖津貼作家和資助「美國第一委員會」,來支持美國孤立主義者,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參加到德國的敵人方面。希特勒十分懂得,只要美國由羅斯福總統領導一天,希特勒的征服世界、與意大利和日本瓜分地球的狂妄計劃就一天不得實現。他在私下談話時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他認為,早晚要對付——美國,而且用他的說法,要「狠狠地」對付。但是一次只能對付一個國家,這是他的戰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訣。對付美國的時候一定會到來,但只有在打敗英國和蘇聯之後才能這麽做。到那時候,他將在日本和意大利的幫助之下,對付暴發戶美國人。勝利了的軸心國家將輕而易舉地使孤立無援的美國人屈服在它們的淫威之下。希特勒盡力想在對美國下手的準備工作就緒之前,使美國不卷入戰爭;要做到這一點,日本是關鍵所在。

一九四○年三月十一日,裏賓特洛甫曾對墨索裏尼指出,日本擁有牽制美國的力量,它可以阻止美國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出兵歐洲對德國作戰。

在戰爭期間,希特勒和裏賓特洛甫與日本人打交道時,最初特別強調不要惹得美國放棄中立的重要意義。到一九四一年初,他們特別急切地想把日本拖進戰爭,不是去打美國,更不是打他們馬上就要進攻的俄國,而是去打顯然快要打敗、但仍不肯屈服的英國。早在一九四一年,德國就加緊對日本施加壓力了。二月二十三日,裏賓特洛甫在薩爾斯堡附近的富許爾霸占來的宅邸裏,接見了日本大使大島浩將軍。這位大使性情暴躁,常常使作者認為他是一個比納粹黨人還要地道的納粹分子。裏賓特洛甫對客人說,戰爭雖已取得勝利,但是日本「為了自身利益」,應該「盡快」參戰,占領大英帝國在亞洲的領土。(他繼續說道)日本的突然出兵,一定可以阻止美國參戰。美國目前還沒有武裝起來,它不會願意它的海軍在夏威夷以西遭到危險。在日本出兵的情況下,美國參戰的可能性更小。日本只要在其他方面尊重美國的利益,羅斯福即使拿什麽喪失威望的論據來說服美國人打仗,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美國在日本進占菲律賓時也不得不袖手旁觀,那未它就很不可能宣戰。裏賓特洛甫又說,美國即使真的參戰,「也絕不會對三國條約的國家的最後勝利產生多大危險」。日本艦隊一定會輕而易舉地打敗美國艦隊,戰爭將以英國和美國的垮台而迅速結束。這樣的話對這位性情暴躁的日本大使是十分動聽的,所以裏賓特洛甫大講特講。他勸日本在華盛頓正在舉行的談判中,態度要堅決,「說話要幹脆」。

美國只有在認識到他們面對的是堅定不移的決心以後,他們才會後退。美國人民——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子弟,因此是反對參戰的。美國人民本能地感到,羅斯福和幕後操縱的猶太人是在無緣無故地把他們拉迸戰爭中去。因此,我們對美國的政策一定要幹脆、堅定——這位納粹外交部長還提出一點警告。這個警告也曾對佛朗哥提過,但是可悲地沒有產生作用。

德國一旦受到削弱,用不著多久,日本就將發現它自己處於全世界的圍攻之中。我們坐的是一條船。現在是決定我們兩國未來幾世紀命運的時刻——德國的失敗也就是日本帝國的理想的告終。一九四一年三月五日,希特勒發布了一項稱作「關於與日本合作的第二十四號基本命令」的絕密指示,把他的對日新政策通知了軍事將領和外交部的高級官員。

在三國奈為基礎上的合作必須以盡早促使日本在遠東采取積極行動為目標。若能做到這一步,英國的強大力量將受到牽制,美國利益的重心將轉移到太平洋——作戰的共同目標主要在於迫使英國迅速屈服,從而使美國不能參戰。占領新加坡這個英國在遠東的戰略重鎮,肯定地意味著我們三大強國取得了整個作戰中一項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