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形勢的轉變

到一九四一年初秋,希特勒認為俄國已經完蛋了。

戰役開始後的頭三個星期中,陸軍元帥馮·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率有三十個步兵師、十五個裝甲師或摩托化師,從比亞利斯托克向前推進四百五十英裏,抵達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就在一八一二年拿破侖曾經經過的那條公路向東二百英裏,北面一路,陸軍元帥馮·李勃的集團軍,兵力達二十一個步兵師和六個裝甲師,往北穿過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迅速向列寧格勒推進。南面一路,陸軍元帥馮·倫斯德的由二十五個步兵師、四個摩托化師、四個山地師和五個裝甲師組成的集團軍,向第聶伯河和基輔進軍。基輔是希特勒垂涎已久的富饒的烏克蘭的首府。

用最高統帥部的公報的後來說:德軍是「按計劃」沿著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一千英裏的戰線上全面向前推進的。納粹獨裁者相信,隨著蘇軍一個接著一個被包圍或被擊潰,德軍必將以更快的速度前進。因此,到了七月十四日,即入侵後剛滿三個星期,希特勒竟發布一項指令,說陸軍兵力可「在最近將來大大減少」,軍火生產將集中於海軍艦只和空軍飛機方面,尤其要以後者為重點,以便對最後的敵人英國作戰,以及——他又說——「對美國作戰,如果有此必要的話」。到了九月底,他指示最高統帥部準備解散四十個步兵師,以便騰出這一部分人力用於工業生產方面。

俄國的兩個最大的城市,彼得大帝在波羅的海沿岸建立的都城列寧格勒和現在是布爾什維克首都的古城莫斯科,在希特勒看來,快要陷落了。九月十八日,他發下嚴格命令:「列寧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他在九月二十九日的指令中對他的指揮官說明了應該怎樣對待這兩個城市:

元首已決定將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消除。一旦蘇俄被推翻,這個大城市的繼續存在,並無重要意義——

我軍目的在於包圍這個城市,用炮擊和連續不斷的空軍轟炸,把它夷為平地——

把這個城市接管過來的任何要求,將不予考慮。因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應他們食物的問題,不能由我們也不應該由我們解決的。在這一場爭取生存的戰爭中,我們對於這樣一個大城市的人口連一部分也不想保留。

就在同一個星期,十月三日那一天,希特勒回到柏林,對德國人民作了一次講話,宣稱蘇聯已經崩潰。「今天我宣布,我毫無保留地宣布,」他說,「東方的敵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來了——在我們部隊的後邊,已經有了相當於我在一九三三年執政時德意志國家幅員兩倍的土地。」

十月八日,莫斯科南面重鎮奧勒爾陷落,希特勒派他的新聞發布官奧托·狄特裏希乘飛機回到柏林。第二天,狄特裏希對世界各大報紙的新聞記者宣布,守衛莫斯科的提莫申科元帥所率蘇聯最後一支完整的部隊,已被圍困在德軍於莫斯科城下設下的兩個鋼鐵包圍圈中;布瓊尼元帥的南方部隊已經潰散;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六、七十個師的部隊已被包圍在列寧格勒。「從各種軍事意義上看,」狄特裏希最後洋洋得意地說,「蘇俄已經打垮了。英國的兩線作戰的迷夢已經破滅。」

希特勒和狄特裏希的牛皮,至少吹得太早了。俄國人盡管在六月二十二日遭到了突然襲擊,部隊和裝備遭到重大損失,在倉猝後撤中,他們的一些精銳部隊陷入敵人包圍,但是實際上,從七月分起,他們已開始進行德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日益頑強的抵抗。在哈爾德的日記中,以及在中路戰線統率一支龐大的裝甲部隊的古德裏安將軍和像他那樣的前線指揮官的報告中,都開始頻繁地——後來則連篇累犢地——記載著頑強的戰鬥、俄國人的殊死抵抗和反攻,以及除了蘇軍以外德軍也遭到慘重損失的情況。

勃魯門特裏特將軍後來寫道,「即使在(爭奪明斯克的)第一次戰役中,俄國軍隊的表現也與波蘭軍隊和西方盟軍失敗時迥然不同。俄國軍隊即使是在被包圍的時候,也仍然堅守陣地,繼續戰鬥。」俄軍的人數之多,他們的武器裝備之好,都是希特勒做夢也想不到的。蘇聯的新的師源源投入戰鬥,德國的情報機構事前對此竟毫無所聞。哈爾德在八月十一日的日記中寫道:「現在已經越發清楚,我們不僅低估了俄國巨人的經濟力量和運輸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二百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有三百六十個師。一有十幾個師被消滅,俄國人就又投入十幾個師。我軍戰線由於分布太廣,顯得過於單薄。我們的戰線沒有縱深度。結果,敵人在連續進攻之後,常常得到一些成功。」倫斯德在戰後向盟軍提審人員直率供認:「在發動進攻後不久,我便發現以前所寫的關於俄國的一切都是滿紙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