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輪到了俄國

當希特勒在一九四○年夏季忙於指揮征服西方的戰事時,斯大林利用他無暇他顧的機會,進入波羅的海沿岸各國並南下到巴爾幹各國。

這兩個大獨裁國家之間的關系,在表面上一切都是友好的。在德國采取每一次新的侵略行動或進行新的征服時,代表斯大林的莫洛托夫從不放過任何機會來贊揚和奉承德國人。當德國在一九四○年四月九日入侵挪威和丹麥的時候,這位蘇聯外交人民委員立即在當天早晨對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馮·德·舒倫堡說,「蘇聯政府諒解德國被迫采取的措施」。莫洛托夫說,「我們祝德國在它采取的防禦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

一個月以後,當德國大使拜訪莫洛托夫,把德國軍隊在西方進行的攻擊正式通知他的時候(裏賓特洛甫曾指示他的大使解釋說,這種攻擊「是德國被迫進行的,因為英法即將取道比利時和荷蘭向魯爾推進」),這位蘇聯政治家再次表示感到高興。舒倫堡打電報給柏林說:「莫洛托夫抱著諒解的精神接受了這個通知,並說他認識到,德國必須保護自己不受英法的攻擊。他毫不懷疑我們會獲得勝利。」

六月十七日,即法國要求停戰的那一天,莫洛托夫約請舒倫堡到他的辦公室,「表示蘇聯政府對德國軍隊的光輝勝利致以最熱烈的祝賀」。這位外交人民委員還說了一些別的話,這些話在德國人聽來並不是非常愉快的。正如德國大使發往柏林的「特急」電報所說,他把「蘇聯對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采取的行動」通知了德國大使,並說——人們幾乎可以看到莫洛托夫眼中的興奮神情——「現在有必要結束英法企圖在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散布德蘇之間的不和和不信任而進行的一切陰謀」。莫洛托夫又說,為了結束這種「不和」,蘇聯政府已經派「特使」到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事實上,他們是斯大林的三個最優秀的劊子手:傑卡諾索夫被派往立陶宛;維辛斯基被派往拉脫維亞;日丹諾夫被派往愛沙尼亞。

這三個人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徹底地執行了他們的任務,特別是後面這兩個人。早在六月十四日,德軍進入巴黎的那一天,蘇聯政府已經向立陶宛發出了限九小時答復的最後通牒,要求它的政府辭職,逮捕它的一些主要官員,並且要求有權願派多少紅軍就派多少紅軍去。雖然立陶宛政府接受了這個最後通牒,莫斯科還是認為它的接受「不能令人滿意」。第二天,即六月十五日,蘇軍占領了這個國家——與德國接壤的唯一波羅的海國家。在以後的兩天中,蘇聯向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提出了同樣的最後通牒,接著它們也都被紅軍占領了。

在這些事情上,斯大林是能夠和希特勒一樣殘酷無情的——甚至比希特勒更加無恥。報紙受到壓制,政黨領袖被捕,除了共產黨以外的各個政黨都被宣布為非法。俄國人七月十四日在這三國舉行了「選舉」,在這樣「選出的」各國議會通過把它們的國家並入蘇聯以後,俄國的最高蘇維埃(議會)就「接納」它們到祖國來:立陶宛在八月三日被接納,拉脫維亞在八月五日,愛沙尼亞在八月六日。

阿道夫·希特勒丟了面子。但是他由於忙於設法組織對英國的入侵工作,對此無能為力。根據裏賓特洛甫的命令,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駐柏林公使抗議俄國侵略的信件被退還給他們了。為了進一步使德國人丟臉,莫洛托夫在八月十一日不客氣地叫他們在兩周內「清理」德國駐在考那斯、裏加和塔林的公使館,並在九月一日以前,關閉在這些波羅的海國家的領事館。

占領波羅的海國家並沒有滿足斯大林的貪欲。英法軍隊驚人迅速的崩潰促使他盡量趁火打劫。他顯然覺得,時不再來,機不可失。六月二十三日,即法國正式投降,在貢比臬簽訂停戰協議的第二天,莫洛托夫再次召見納粹駐莫斯科大使,對他說,「比薩拉比亞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如果羅馬尼亞政府拒絕接受和平協議,蘇聯政府決心使用武力」。莫洛托夫又說,蘇聯希望德國「不要妨礙而要支持蘇聯的行動」。此外,「蘇聯的要求也同樣擴大到布科維那」。比薩拉比亞是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從俄國手中奪去的。但是布科維那從來不是俄國的領土,羅馬尼亞一九一九年占領布科維那以前,它一直處在奧地利管轄之下。當納粹-蘇聯條約在莫斯科進行談判的時候,裏賓特洛甫曾被迫把比薩拉比亞劃歸俄國的利益範圍。他現在向希特勒提醒這一點,因為希特勒向他詢問此事。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布科維那。柏林方面相當驚慌。這種驚慌情緒也傳播到最高統帥部在西線的大本營。德軍非常需要羅馬尼亞的石油,德國也需要從這個巴爾幹國家得到的糧食和飼料。如果紅軍占領羅馬尼亞,德國就會失去這些東西。若幹時候以前,五月二十三日,當法蘭西戰役達到高潮的時候,羅馬尼亞參謀總部曾向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出求援電報,通知它說,蘇軍正在邊界集中。約德爾在第二天的日記中總括了希特勒大本營的反應。他說:「由於俄國集中部隊對付比薩拉比亞,東方局勢日益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