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征服丹麥和挪威

德國最新侵略計劃的代號叫做「威塞演習」——一個聽起來沒有什麽惡意的名字。它的來由和發展都獨具一格,與占了本書大量篇幅的無端進攻計劃迥然不同。它不像其他計劃那樣是由希特勒想出來的,而是由一個野心勃勃的海軍將領和一個胡裏胡塗的納粹黨棍所創造的。這是德國軍事侵略中由海軍起決定作用的唯一行動。這也是由最高統帥部制定計劃和發動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唯一行動。實際上,甚至同陸軍總司令部和陸軍參謀總部都沒有商量過,這使他們頗為不快。而且戈林也只是直到最後一刻才讓他參與其事,這使這位肥胖的空軍頭子極感憤怒。

德國海軍長期以來就在注視著北方。德國沒有直接進入大洋的出海口,這個地理事實,在第一次大戰時期,就已經對它的海軍軍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英國用魚雷和巡邏艦隊,從設得蘭群島到挪威海岸,橫跨狹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網,卡住強大的德國海軍,嚴重地阻礙了潛水艇突破封鎖進入北大西洋的企圖,並且使德國商船不能出海。德國的外洋艦隊從來也到不了外洋。在第一次大戰時期,英國海軍的封鎖,曾把德意志帝國窒息得喘不過氣來。在兩次大戰期間,指揮規模不大的德國海軍的一小撮海軍軍官們,仔細考慮了這一次的經驗和這個地理事實,認為將來在對英作戰時,德國必須設法在挪威獲得基地,這樣才能擊破英國在北海的封鎖線,為德國海面和海底艦艇打開通往廣闊的海洋之路,從而使德國能夠扭轉局勢,對不列顛群島實施有效的封鎖。

因此這就難怪在一九三九年戰爭爆發的時候,德國海軍裏的第三號人物——也是一個有力的人物——魯爾夫·卡爾斯海軍上將就開始給雷德爾海軍元帥(根據後者的日記和在紐倫堡的證詞)連連寫信,說明「德國占領挪威海岸的重要性」。雷德爾用不著怎樣催促慫恿,就在十月三日波蘭戰役結束時,向海軍作戰參謀部提出秘密咨詢,要求它調查在「俄國和德國的聯合壓力下,取得挪威基地」的可能性。他並就莫斯科的態度問題詢問了裏賓特洛甫,得到的回答是,從那裏「可望得到全力的支持」。同時雷德爾告訴他的參謀部,必須盡快地把這種「可能性」告訴希特勒。

十月十日,雷德爾在向元首提出的關於海軍作戰的長篇報告中,提出了取得挪威基地的重要性,並說必要時可以在俄國的幫助下實現這一點。就秘密記錄所載的情況來看,這是海軍第一次直接要求希特勒注意這個問題。雷德爾說,領袖「立即看出了挪威問題的重要意義」,他要雷德爾把關於這個問題的報告留下,並且答應將適當考慮這個問題。但是這個納粹統帥當時正忙幹向西方發動進攻,以及設法克服他的將領們的動搖猶疑。挪威問題,他顯然顧不上了。

但是過了兩個月,這個問題又重新提上了日程,這有三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嚴冬的降臨。德國的生存,要依靠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砂。戰爭的第一年,德國每年消耗的一五○○萬噸鐵礦砂之中,就有一一○○萬噸要靠從瑞典進口。在天氣暖和的月分裏,鐵礦砂還可以從瑞典北部經波的尼亞灣越過波羅的海運到德國。即使在戰時,這一條路線也不會發生問題,因為波羅的海已經有效地封鎖起來,英國的潛艇和艦只無從進入。但是到了冬天,這一條海道運輸線由於結了厚冰,就不能使用了。在嚴寒的季節,瑞典的鐵礦砂只好改由鐵道運到附近的挪威港口納爾維克,然後再用船沿挪威海岸運到德國。德國運鐵船的整個航行路線都在挪威領海以內,這就避免了英國海軍艦艇和轟炸機的破壞。

因此,正如希特勒最初對海軍指出的那樣,一個中立的挪威有它的好處。這可以使德國不受英國的幹擾而得到它生存所必需的鐵礦砂。

在倫敦,英國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馬上看到了這一著。在戰爭爆發以後的最初幾周中,他曾經努力說服內閣批準他在挪威領海內布雷,以便阻止德國運輸鐵礦砂。但是張怕倫和哈利法克斯不願侵犯挪威的中立,這個建議就這樣暫時被擱起來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俄國對芬蘭的進攻,根本改變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局勢,大大增加了它對西方盟國和漓國的戰略上的重要性。法國和英國都在蘇格蘭著手組織遠征軍,準備援助勇敢的芬蘭人,後者出乎意料地對紅軍的進攻堅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遠征軍只有通過挪威和瑞典才能到達芬蘭,而德國也立即看出,如果盟軍被允許通過或者徑自通過這兩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的北部,那麽他們就會以維持交通為名,留駐足夠的兵力在那裏,以便完全截斷瑞典鐵礦砂對德國的供應。此外,西方盟國也一定會從北方包圍德國。雷德爾海軍元帥毫不遲緩地提醒希特勒注意這一威脅。德國的這位海軍首腦,現在已經在挪威本國找到一位叫做維德孔·阿伯拉罕·勞裏茨·吉斯林少校的有用的同盟者,來推行他的計劃。這個人的名字很快就在各種語文中成為賣國賊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