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線的靜坐戰

西線那裏沒有發生什麽戰事。幾乎沒有放過一槍。德國的老百姓開始把這種戰爭叫做「靜坐戰」——Sitzkrieg。在西方,人們也很快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假戰爭」。在這裏,正如那位英國將軍J.F·C·富勒所說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法國)陸軍,對峙的不過二十六個(德國)師,卻躲在鋼骨水泥的工事背後靜靜地坐著,眼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英勇的盟國被人消滅了」

對這種情況,德國人是不是感到意外呢?一點也不。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在八月十四日最初那篇日記中就詳盡地估計了一旦德國進攻波蘭時西線方面可能出現什麽情況。他認為法國「多半不會」采取攻勢。他相信法國絕不會「不顧比利時人的意願」假道比利時出兵。他的結論是,法國方面會繼續采取守勢。前面已經談到,當九月七日波蘭軍隊的失敗已成定局的時候,哈爾德就已經忙於制定把德軍西調的計劃了。

那天晚上,他記下了勃勞希契那天下午同希特勒商談的結果。

西方的動向尚不清楚,從某些跡象來看,沒有真想打仗的意圖——法國內閣缺乏果敢的氣魄,英國方面也開始透露出在進行清醒考慮的跡象。過了兩天,希特勒發出了第三號作戰指令,命令作好準備,讓陸空軍部隊從波蘭調往西線。但是不一定就打。指令規定「即使在英國——和法國遲疑地啟釁之後,我軍地面部隊(或)——我方飛機每次越過西部國境,(以及)對於英國的每一次空襲,都必須有我的明確命令」。

法國和英國對波蘭作過什麽保證?在它一旦受到攻擊時,它們將怎樣做?英國的保證是泛泛的一般性的,但法國的保證是明確的。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九日的法波軍事協議對此曾有明文規定。該條約載明,法國方面將「在總動員令下達後不出三天的時間內逐步對有限目標發動攻勢」。如今總動員令已在九月一日宣布。條約還進一步規定,「一旦德國以主力進攻波蘭,法國將從法國總動員開始後第十五天起,以其主力部隊對德國發動攻勢」,當波蘭副參謀總長雅克林茲上校問到法國能夠派出多少部隊參加這一大規模的進攻時,甘末林將軍曾經告訴他,法國屆時大約可以派出三十五個到三十八個師。但是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八月二十三日,當德國對波蘭的進攻眼看就要爆發的時候,那位膽怯的法國統帥卻告訴他的政府說,「要到大概不到兩年以後——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之間」他才可能發動一場真正的攻勢,他還說,這是假定到那個時候法國能得到「英國部隊和美國裝備的幫助」。

的確,在戰爭一開始的幾個星期內,英國能派到法國去的部隊是少得可憐的。到了十月十一日,波蘭戰事結束了三個星期以後,英國才派了四個師——十五萬八千人——到法國去。丘吉爾稱之為「象征性的幫助」。富勒指出,直到十二月九日英國方面才第一次有了傷亡——有一個外出巡邏的班長被擊斃。富勒說:「自從莫利內拉和紮戈那拉之戰以來還未見過這樣不流血的戰爭。」

那些德國將領們在紐倫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時候,一致認為波蘭戰役期間西方國家沒有在西線發動進攻,是錯過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哈爾德將軍說)只有幾乎完全不顧我們的西部邊境,我們才有可能在對波蘭的進攻中取得勝利。如果法國人當時看出了局勢的必然規律,利用德軍在波蘭交戰無暇分身的這個機會,他們本來是有可能在我們無法防禦的情況下跨過萊因河,威脅魯爾區的,而魯爾區對德國作戰具有莫大的決定性意義。

(約德爾將軍也說)——如果說我們沒有在一九三九年崩潰,那僅僅是由於在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將近一百一十個師在西方對德國的二十三個師完全接兵未動的緣故。對此,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將軍補充道:

我們軍人一直擔心法國會在波蘭戰役期間發動進攻,結果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假使法國進攻,他們所遇到的將會只是德國的一道軍事紙屏,而不是真正的防禦。那麽,在西線對德軍具有壓倒優勢的法軍(最初的兩個英國師直到十月初才部署好),為什麽沒有像甘末林將軍和法國政府以書面保證的那樣發動進攻呢?

說來原因很多:首先是法國最高統帥部、政府和人民當中的失敗主義情緒;其次是法國人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傷亡慘重、元氣大傷記憶猶新,他們決心只要能夠避免就一定要避免再遭受這樣一場殺戮;第三,到九月中旬,波蘭軍隊的慘敗使他們感到德國人不久就能把優勢兵力調往西線,從而把法國最初取得的一點進展一掃而空;還有就是對於德國武器和空中優勢的恐懼心理。真的,法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去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法國工廠會遭受到報復性的打擊,殊不知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如果進行全力轟炸,很可能使德國遭到致命打擊。許多德國將領後來承認,這是他們在九月間最擔心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