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軍事教育之要旨

人也,器也,軍也,國也,各有其個體,其形式上之一致,則編制之責也,其精神上之一致,則教育之責也。

言軍事教育,則有開宗第一義曰,軍事教育之主體,在軍隊,不在學校,是也。平時之軍隊,以教育為其唯一事業,戰爭之教育,以軍隊為其唯一機關。學校者,不過軍隊中一部分人員之補習機關而已,以教育與學校相聯想,則軍隊教育無進步,而一部分之事業,必將為主體所排斥而後已。

試舉各國軍事學校,與普通學校之系統比較之,則尤顯,普通學校之為制也,自小學、中學、高等專門大學,自成為系統,而相聯絡。軍事則不然,畢業於中學,不能徑入士官學校也,必自軍隊派遣也,專門學校,非士官學校升入也,必自軍隊派遣也,大學校,亦非自專門學校送入也,必自軍隊派遣也,蓋將校之真實本領在統禦,其根本事業在軍隊,惟知識上一部分教育,在軍隊分別授之,則事較不便,則聚之一堂,為共同之研究,是則學校教育之目的耳。

苟明乎征兵之原理,則知平時之軍隊,即國民之軍事學校也。“軍人者,國民之精華也,故教育之適否,即足以左右鄉黨裏閭之風尚,與國民精神上以偉大之影響,蓋在軍隊所修得之無形上資質,足以改進社會之風潮,而為國民之儀表,摯實剛健之風盛,則國家即由之而興,故負軍隊教育之任者,當知造良兵即所以造良民,軍隊之教育,即所以陶冶國民之模範典型也。”(日本軍隊教育令)故曰平時軍隊之唯一事業,教育是也。

學戰於戰,此原則也,故不能臨戰而後學,則學之道,將何從,曰根於往昔之經驗,經驗之可以言傳者,筆之書,其不可以言傳者,則為歷史的傳統精神,故曰“團也者,依其歷史,及將校團之團結,最便於從事統一之戰爭者也。”“嚴正之軍紀,及真正之軍人精神,為軍隊成功之元素,欲使其活動發達,則必有俟乎強大之幹隊(即平時之軍隊),各兵既受熏陶而歸家,一旦復入,則即能恢復其昔時之習慣,即新編之軍,而求其內部堅實亦甚易,故軍人精神,恃多員主幹隊而始成立者也。”(伯盧麥《戰略論》)故曰教育,以軍隊為唯一之主體也。

有一言而可以蔽教育之綱領者,則致一之說是也,故第一求人與器之一致,第二求兵與兵之一致,第三求軍與軍之一致,第四求軍與國之一致。

(一)人與器之一致 不觀夫射乎,心之所志,目之所視者,的也,手之所挽者,弓也,而矢則有中有不中也,其不中者,必其心與目之不一致也,必其目與手之不一致也,必其手與弓之不一致也,必其弓與矢之不一致也,語曰,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到者致一之說也,寧獨射焉讀焉而已,一藝之微,其能成功而名世者,必有借乎精神身體器用,三者之一致,書家之至者,能用其全身之力於毫端,而力透紙背,軍人之執器以禦敵,無以異於文人執筆而作書也,方法雖不同,其所求至乎一致者一也。兵卒之來自民間也,其體格之發達,各隨其藝以為偏,身與心尤未易習為一致,故必先授以徒手教練及體操,以發達之,體與神交養焉,然後授以器,使朝夕相習焉,以至簡之方法,為至多之練習,久久而心身器三者之一致,乃可言也,故夫步兵之於槍也,則曰托之穩,執之堅,發之由自然,騎兵之於馬也,則曰鞍上無人,鞍下無馬,皆言其身與器之一致也,此單人教練之主旨也。

(二)兵與兵之一致 人心至不齊也,將欲一之,其道何從,曰有術焉,則逆流而入是也,逆流雲者,自外而及內,自形式而及於精神是也,以顏子之聖,詢孔子以仁,而其入手,則在視聽言動,軍隊教育之道,亦若是已,是故步伐之有規定也,服裝之必整齊也,號令之必嚴明也,整飭其教練於外,所以一其心於內也,器具之有一定位置也,起居之有一定時刻也,嚴肅其內務於外,所以一其心於內也,雖然亦更有其精神者存焉,則人格之影響,情份之交感是也,惟人格有影響,而上下間之關系以深,惟情份有交感,而彼此間之協同以著,此種一致之基礎,成於戰術單位之連,連者,軍隊之家庭也,其長則父也,連之官長,則成年之弟兄也,弁目之長,曰司務長者,則其母也,是數人者,於兵卒一身之起居飲食寒暑疾病,無時不息息焉管理之監視之,苦樂與共而其情足以相死,夫而後一致之精神立焉,此一連教育之主旨也。

(三)軍與軍之一致 自征兵制行而兵之數量日以增,技術發達而兵之種類日以繁,文明進步而將校之知識日以高,於是軍與軍之一致,其事愈難,而其要益甚,自其縱者言之,則將將之道,有視乎天才,自其橫者言之,則和衷共濟,有視乎各人之修養,此種一致,蓋與國家存在之源,同其根據,歷史之傳統,一也;偉人之人格勢力,二也;智識鍛煉之一致,三也;人事系統(詳見下文)之整齊,四也,而每年秋操,圖各兵種使用上之一致,使各知其聯合之要領,則猶其淺焉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