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防禦的方式

在防禦的各要素中,決定戰術結果和戰略結果的因素除了軍隊的絕對數量與質量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有利的地理位置、出敵不意、多面攻擊、戰區的有利作用、民眾的支持及巨大的精神力量等因素。

關於防禦方在利用上述這些因素比進攻方更有利的問題,我們已經在上文探討過了,在這裏,我們要談的問題是主要供防禦方利用因而可以當成是支持防禦這座大廈的各種支柱的哪些手段是有益的。

1.後備軍。在現代,後備軍也經常被調到國外進攻敵國,並且不容置疑。在某些國家,比如在普魯士,後備軍早已被看作是常備軍的一部分,所以,它的作用不止於防禦。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人們在1813—1815年廣泛利用後備軍是在防禦作戰中開始的;後備軍也只在少數幾個地方,是像普魯士那樣組織的,而那些組織不完善的後備軍用來防禦比用於進攻更為靠譜。此外,後備軍的概念中還有這樣一種含義——全體民眾以其體力、財產和精神在戰爭中不同於一般地、或多或少地志願去協助作戰。

後備軍的組織越不具備這樣的性質,所組建的隊伍便越成為一種變相的常備軍。當然,越具備常備軍的優點,所組建的隊伍也就越缺少真正的後備軍的優點。

後備軍真正的優點是:具有廣泛得多、生動得多、十分容易因精神和信念的作用而大大增強的力量。

後備軍的實質往往表現在這些方面,後備軍的組織形式必須讓全體民眾發揮這種協助作用,否則,要想後備軍建立特別的成就便只能水中撈月了。

非常明顯,後備軍這種實質與防禦的概念有著莫大的聯系,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到,以這樣的後備軍來防禦比進攻更合適,它可以挫敗敵軍的進攻。當然,這種效果主要體現於防禦戰中。

2.要塞。進攻方所能利用的要塞,只存在於邊境附近的要塞,所以,要塞對進攻方沒有多大的幫助。但是,防禦方卻能夠利用全國的要塞,所以,有很多要塞可以發揮作用,並且這樣的作用本身很強大。一座可以迫使敵軍發動包圍戰而己方能夠守得住的要塞,往往比一座只讓敵軍放棄占領該地區的想法,進而無法真正牽制和消滅敵軍的要塞,在戰爭中更能發揮作用。

3.民眾。盡管在大多數場合下,戰區內的單個居民對戰爭的影響猶如一滴水在整條河流中的作用那樣微不足道,但是,全國居民,就算在根本不是民眾暴動的場合,也絕對不是無足輕重的。

如果本國民眾服從本國政府,那麽在本國進行任何活動都會比較容易。敵人要讓居民盡任何大小義務是不容易的,他們必須使用強制手段才有可能,進而他們要動用軍隊。如此一來,敵人將耗費大量兵力和增加很多勞累,而防禦方則可以得到這一切。盡管民眾並非真正地出於自願,但是長期形成的公民的服從性會讓他們貢獻出自己的一切。而且那種真正忠誠的自願協助是很多的,在一切不需要流血犧牲的事情上,這種協助則更多了。

在此,我們以情報為例子進行說明。這裏所說的情報並不是出於重大的需要而通過偵察取得的情報,而是指軍隊在日常勤務中遇到的搞不清楚的細小的情況,同居民保持良好關系則可以讓防禦方在這方面占盡優勢。

最小的偵察隊、每個哨兵和每個外出執行任務的軍官都有必要向當地居民了解有關敵人、友軍和當面之敵的情報。

倘若我們在研究了上述這樣一般且經常出現的情況後,再研究一下特殊情況,即居民直接參與鬥爭,甚至居民參加鬥爭發展到最高階段,如西班牙那樣,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民眾戰爭。那麽我們便會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民眾支持便不再是單純的支持,而是出現了另外一種真正的力量。根據這些,我們認為:

4.民眾武裝或民兵是一種較獨特的防禦手段。

5.我們還可以將同盟者當成防禦方的最後支柱。我們在這裏所說的同盟者並不是進攻方也有的一般的同盟者,而是指同某個國家的安危存亡有著切身利害關系的同盟國。只要了解一下當前歐洲各國的情況,我們便會發現,國家和民族的各種大小的利益都是錯綜復雜且變化多端地交織在一起。

如此一來,每個這樣的交叉點便成了一個起著穩定作用的結,因為在這種結上,一個趨向是另一個趨向的平衡力量;這些結又緊密聯系成較大的整體,任何變化都必然會對這種聯系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各國之間關系的總和便呈現出有利於整體上的維持現狀,而不是讓它發生變化。換句話說,這種關系存在著維持現狀的傾向。

我們認為,應該按照上述這樣的理解來理解政治均勢,而且但凡許多文明國家進行多方面接觸的地方,都會自然產生這樣的政治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