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略上的比較

首先我們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是在戰略上有利於取得成果的因素?

正如同我們之前所說的一樣,勝利這個概念在戰略範圍內是不存在的。所謂戰略的成果有兩方面:一是指為戰術勝利做好有效的準備(這種準備越好,戰鬥中的勝利就越會有把握),二是指利用戰術上已獲得的勝利。會戰勝利後,戰略可以通過各種安排讓會戰的勝利所產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夠讓己方從敵軍那裏獲得的戰利品增多。對於在會戰中費盡心思與力量卻只能一點點取得的東西,它卻可以大批地取得,且取得的越多,它的效果越大。

能夠導致這種成果或使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有下面幾個因素:

(1)地利;

(2)出敵不意(要麽是通過發動真正的奇襲造成出敵不意,要麽通過在一定的地點出其不意地部署大量的軍隊以造成出敵不意);

(3)多方面攻擊;

(以上3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3個因素是一樣的)

(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所產生的有利作用;

(5)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

(6)充分利用巨大的精神力量。

那麽,這些因素對於進攻與防禦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防禦方擁有地利,而進攻方則具有進行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範圍與在戰術範圍中是相同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範圍內比在戰術範圍內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

在戰術範圍,奇襲很少能夠變成大的勝利,但是在戰略範圍,它卻可以。然而,這個手段的使用要建立在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有的錯誤的基礎上。因此,奇襲並不能夠在天平上為進攻方增加很大的砝碼。

在一定地點部署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和戰術上的情況很相似。倘若防禦方將兵力分割部署在己方戰區的若幹接近地點上,那麽進攻方便擁有了集中兵力攻擊敵方軍隊的一部分的有利條件。

然而,新的防禦藝術已經運用另一種行動方法,這就確定了與此不同的防禦原則。只要防禦方沒有設防的道路不被敵方利用,並奔向重要的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那麽就是防禦方有這樣的擔心,他也會前往進攻方所選擇的道路上去攻擊敵人,否則他的退路便會被切斷。因為,如果進攻方選擇的不是防禦方所在的道路而是另外一條道路,防禦方也能夠在幾天之內動用全部兵力在進攻方所選擇的道路上找到敵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禦方甚至可以確定,進攻方一定會前來拜訪。而且,倘若進攻方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補給問題,而不得不分兵前進,那麽防禦方便處於有利地位,因為他可以動用自己全部兵力來攻打進攻方的部分軍隊。

在戰略範圍,側翼攻擊與背後攻擊涉及戰區的背後和側面,所以,它們的性質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由於部隊是在戰區的一端,不可能射擊到另一端,所以火力夾擊的情況不存在;

(2)被迂回的一方對於退路被切斷的恐懼小得多,因為在戰略範圍內,空間不會像在戰術範圍那樣容易被封鎖;

(3)在戰略範圍,由於空間較大,內線(也就是較短的路線)的效果擴大,這對抵抗多面攻擊非常有利;

(4)交通線十分脆弱是一個新的因素,一旦交通線被切斷,那麽影響將是巨大的。

在戰略範圍內,由於空間較大,所以通常只有掌握主動的一方,即進攻方才會進行包圍(即多面攻擊)作戰;而防禦方則無法像在戰術範圍之中那樣,在行動過程中對包圍者進行反包圍。因為防禦方的軍隊部署既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縱深,也無法很隱蔽。當然,這都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

不過,既然包圍無法帶來什麽可觀的利益,那麽,雖然包圍行動很容易,但是對進攻方有什麽好處呢?因此,如果不是因為包圍作戰對交通線起到一定的影響的話,在戰略範圍內或許壓根兒不會將它作為一個導致勝利的因素。

可是,它在最初的時刻,即雙方開始接觸但卻保持原來的部署時,很少發揮大作用。在戰局進程中,當進攻方在敵方國土上由進攻方變成防禦方時,它才發揮較大的作用。

這個時候,新的防禦方的交通線變得脆弱不堪,原來的防禦方便可以利用這個弱點作為進攻方。只是,總的來說,這種進攻的優越性不能被當成進攻本身的優越性,因為事實上,它是從防禦本身的較高關系中產生的,對此,誰會不明白呢?

戰區的有利作用,往往在防禦方這裏。當進攻方的部隊發動一次戰役,他們便要離開自己的戰區。如此一來,他們的實力便受到了削弱,即要塞和各種倉庫只能留在後方。他們需要通過的戰區越大,他們因此而受到的削弱就越嚴重,因為他們要分出行軍和派出守備部隊,而防禦方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他們的部隊依舊和各個方面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他們不但能夠利用要塞,不會讓自己受到任何削弱,而且還距離人員補充和物資補給基地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