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術上的比較

首先,我們要討論在戰鬥中能夠克敵制勝的因素。不過,在這裏,我們不談軍隊的訓練、勇敢、優勢或者其他素質,因為決定這一切的東西,一般來說,不屬於我們所要談的軍事藝術,而且它們對進攻和防禦所發生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連總的數量優勢,我們在這裏也是不加以考慮的,因為軍隊的數量也是一個既定的事實,無需經由統帥的意願決定。更何況它們同進攻的利害關系與同防禦的利害關系是相同的。此外,我們認為,有利於取得勝利的只有3個因素:出敵不意、地利與多面攻擊。

出敵不意的效果是,讓敵人在某個地方面臨遠遠超出他意料的優勢兵力。這種數量上的優勢跟總的數量優勢徹底不同,它是軍事藝術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

對於地利是如何有利於取得勝利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只不過,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即我們所說的地利不但指進攻方在前進時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如陡峭的谷地、高山峻嶺等,而且指那些有助於我們隱蔽地部署軍隊的地形,甚至一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形,我們也可以說,誰若熟悉它,誰將從中獲益。

多面攻擊則包括戰術上的各種大的與小的迂回,它之所以對取勝有幫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讓敵人遭到火力夾擊,二是讓敵人害怕被切斷退路。

上述3個因素與進攻和防禦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倘若我們認真討論一下上述3個因素,那麽便能獲得答案:進攻方往往只采用第一、第三兩個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禦方則可利用這兩個因素的大部分與第二個因素的全部。

進攻方要獲得出其不意的利益,只能動用全部的軍事力量對敵方的全部軍事力量進行奇襲,可是防禦方卻能夠在戰鬥中通過各種猛烈程度和各種樣式的襲擊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進攻方比防禦方更容易包圍敵方的部隊以及切斷對方的退路,因為防禦方所處的狀態是駐止的,而進攻方則是根據防禦方的駐止狀態而進行軍事行動的。不過,進攻方的迂回戰術是只針對整支部隊來說的,至於在戰鬥過程中以及對軍隊的各個部分而言,防禦方比進攻方更容易發動多面攻擊,理由已在上文說過,在此不再贅述。

很明顯,防禦方還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之利。這也是防禦方可以通過各種猛烈程度和各種樣式的襲擊來達到出敵不意的原因。進攻方由於要在各種道路上行軍,容易暴露而被防禦方偵察出來,防禦方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可以在決定性時刻到來之前隱蔽起來,而進攻方卻無法發現他們。

自從正確的防禦方法被普遍地使用後,這種偵察便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盡管有些人偶爾會采用這種偵察,但是收獲極少。防禦方能夠在選好的地形上部署軍隊並且在戰鬥開始前熟悉地形,這對他有著莫大的好處,他隱蔽於地形之中自然要比進攻方更能出敵不意,這點容易理解。不過,人們依舊受到陳舊觀念的影響,似乎接受一次會戰就相當於輸了一半的觀念。

該觀念在七年戰爭中就已為少數人使用過,在20年前流行的防禦方法引起的、期望從地形上獲得好處不過是占領一個很難接近的正面。當時的部隊配置沒有縱深,以至於兩翼運動不變,進而產生了這樣一個弱點:部隊的部署總是從一個山頭延伸到另一個山頭,致使情況越來越糟。這個時候,如果兩個側翼找到了某種依托,那麽軍隊便會像一塊繃緊在刺繡架子上的布帛一樣,它的任何一點都不會被敵人突破。

由於軍隊所占領地區的任何一點對整個戰爭都發揮著直接的作用,所以,每一個點都要嚴加防守。如此一來,在會戰中,我們既看不到運動戰,也說不上出敵不意。這樣的防守跟我們稱之為好的防守及在現代也曾出現過的好的防禦是兩碼事。

事實上,大家輕視防禦往往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某種防禦方法過時了。我們上述所談到的防禦方法就是這樣,這種防禦在過去某個時間段確實比進攻更具優勢。

我們不妨認真地探討下現代軍事藝術的發展過程。剛開始,也就是三十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軍隊的部署是會戰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會戰計劃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防禦方往往較為有利,因為防禦方的部隊早已經在進攻方展開和配置前完成了展開和配置。

後來,隨著軍隊的機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這個有利條件便不復存在,於是進攻方在某個時間段內取得了優勢。再往後,防禦方便設法以河流、深谷和山嶺作為掩護,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直到進攻方增加機動能力,並最終沖進防禦方所防禦的陣地並分成幾個縱隊發動進攻。直到進攻方采取迂回戰術,防禦方才再度失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