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批判

理論上,真理總是通過批判,而不是借助條文來對現實生活起作用的。批判就是將理論上的真理運用到實際事件上。因此,它不但讓理論上的真理更貼近於實際,而且通過不斷反復的應用,使人們更熟悉這些真理。所以,我們不僅要確定以什麽樣的觀點來建立理論,還要確定用什麽樣的觀點進行批判。

批判地闡述歷史事件,往往有三種智力活動。

第一,考證歷史上可疑之事實。這是純粹的歷史研究,和理論是兩碼事。

第二,從原因推斷結果。這是一種純粹的批判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理論中運用經驗來確定、證實,甚至要略加說明的一切,都只能采取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對理論來說,研究不可或缺。

第三,對使用的手段進行檢驗。這種批判是既包含贊揚又包含指責的真正的批判。在這裏,理論的作用是研究歷史,或者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後兩者中,批判的目的是要探究事物之根源,換句話說,要搞清楚真理為止,而不能半途而廢。

從原因推斷結果時,常常會出現一種難以克服的外在的困難,即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戰爭中,這種困難遠比在實際生活的其他活動中具有普遍性。在戰爭中,事情的真相往往撲朔迷離,更不用說行動的動機了。因為,這些動機要麽被當事人故意隱瞞,要麽它們是偶然的和短暫的,從而不被史書記載。

所以,批判研究必須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不過,就算這樣,原因和結果也常常是不吻合的,即結果不是已知原因的必然產物。在這裏,一切必然會產生脫節現象,即我們無法從某些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

對於脫節現象,理論研究要求在這些地方停止,不再繼續往下推論。倘若自以為單憑已知道的原因足以說明結果,進而高度重視它,將是十分糟糕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困難外,批判研究還面臨著內在的困難——戰爭中事件的結果往往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由單一的原因造成的,單純公正而認真地追溯事件的系列根源是不夠的,還要弄清楚每個原因的作用。

這樣,就要對原因的性質做進一步的探討,因此,批判的研究就進入了純粹的理論領域。

對手段進行檢驗時,一定要搞清楚當事人所使用的手段會產生的結果,以及這些結果是否符合當事人的意圖。要知道手段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就要探討手段的性質,而這又進入了理論領域。

我們說過,批判研究的目的是探尋真理,不能主觀臆斷,因為主觀臆斷無法讓人信服,要知道別人也可以隨意提出主張進行反駁。如此一來,爭論四起,遑論結論?

而且,不管是探討原因,還是檢驗手段,都離不開理論,即進入一般真理的領域。如果有一種有用的理論,研究時能以理論中已確定的東西為依據,就不必再去追溯。

但是,尚未有這樣的理論真理時,研究就要追溯到底了,而著作家往往不勝其煩。因為有數以萬計的事情要做,可是要從容地對每個問題都進行研究幾無可能,為了限定自己的研究範圍,他必須滿足於提出的主張,盡管他並不認為這些主張是隨意提出的,但在別人看來,依舊是隨意提出的。因為,這些主張本身不清晰,且尚未得到證實。

所以,有用的理論是批判的重要基礎。倘若批判不通過合理的理論,它是無法讓人信服且難以不被駁倒的,即無法讓人獲得教訓。

不過,倘若認為理論可以包括每個抽象的真理,而批判的任務僅僅看實際情況是否與相應的法則相適應,這只能是一種幻想。倘若規定,在批判時不可侵犯理論,這便是書呆子的做法。

批判活動應由創造理論的那種分析探討的精神作指導。批判有了這種精神,往往會進入理論領域,進一步闡述對它非常重要的問題。與此相反,倘若在判斷中只是生硬地運用理論,那麽根本不能達到批判的目的。

通過理論探討而得出的肯定的結論、規則、原則和方法,如果成為死板的條文,就沒有絕對真理的性質,就缺乏普遍性。這些東西都是供人們使用的,至於是否適用,則要由判斷來確定。

在批判時,決不能將這些結論當成衡量一切的法則和標準,而只能講它們作為判斷的依據。比如,在戰鬥隊形中,騎兵往往置於步兵後面,這是戰術上的一個規定,但是如果對因為違背這樣的規定而加以指責卻是愚蠢之舉。

在批判時,要探討違背這個規定的理由,只有在理由不充分的時候,才能夠引用理論上的規定。比如,理論認為多路進攻會削弱獲勝的可能性。不過,對於只要是采取多路進攻而戰鬥卻最終失敗的場合不作了解就武斷地認為失敗是由於多路進攻而造成的,或者認為多路進攻會削弱獲勝的可能性是錯誤的,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探討精神的。